|
正在进行口语训练的学员 |
|
学员在进行技能训练 |
|
劳工们回乡后住的别墅区 |
东北网4月23日电(记者 雷蕾)“我现在就盼着马上能去日本务工,好为家里多赚些钱呢!”尽管每天的口语、体能、技能等各方面的训练十分辛苦,但这并未吓倒20岁的郑文文。面对记者的提问她的脸上显现出超乎年龄的坚毅。
郑文文是河南省信阳市新县人,她已经在新县外派劳务(研修生)培训中心进行了2个月的培训,如果顺利通过考核地话,再过两个多月,文文将踏上日本的土地,当上一名检测工人。
如今,在信阳市,最热门的话题不再是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而是谁又劳务出国了。
信阳地处大别山腹地,是一个山区、农区和贫困地区,人口多、基础差、底子薄、欠发达。20世纪80年代初,一批敢于“吃螃蟹”的信阳人自发地走出大别山,开始了走南闯北的打工生涯。1986年以后,面对日益兴起的民工潮,信阳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在全市开展了“抓劳务、促就业、带致富”活动,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支柱产业来抓,一方面鼓励农民去创造资本的原始积累,另一方面引导农民从市场中学文化,学技能,去完成知识的积累,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到90年代末,信阳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首次突破100万人,此后连续7年保持在100万人以上,劳务收入逐年增加。到去年年底,信阳外出务工经商半年以上的人员达218.1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7.96%,占农村人口的36.7%,外出务工收入达123亿元,约占全市GDP的25%。
给钱给物不如给技术。信阳市农业部门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全市认定的62所培训机构,共完成引导性培训3.8万人次,技能性培训1.9万人次,培训率和就业率达到国家和省定标准。劳动部门先后在信阳技工学校及各县区建立21个工种的培训基地18个。工会、建设系统发挥优势,开展订单式培训。同时,强化出国务工培训,对出国务工人员集中进行外语口语、操作技能、安全生产、劳动维权等方面的培训,近年来共培训国际务工人员7500多人次。
经过多年打拼,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完成了原始积累。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外出务工人员中拥有资产100万元以上的有11000多人,其中包括一批资产上千万元乃至过亿元的人。2005年,全市外出务工人员创办各类经济实体4568个,实现增加值占全市GDP的12%,带动就业11.8万人。
“一年土,二年洋,三年回家盖楼房,四年投资办工厂”成了这些涉外务工人员的真实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