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2日电 这个世界太疯狂了,媒体领着大家造假古董了。
在冗长乏味的办公室时光里,报纸是一个不错的谋杀时间的工具。8月31日报纸的2版要闻赫然陈列《本报致广大读者的公开信》一文,细细展开读来,挖塞,倒吸了口凉气。“尼古拉”之重建似乎已经是哈尔滨人民之心声,声势上看,捐款捐物者云行景从,俨然拿出了打人民战争的势头。
民意不可违,人家媒体也是没办法的事吗。可是,我也是老百姓,我怎么就没那么强烈的认为造个假古董是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呢?我模糊的记得前几天报纸上也看到过读者建议重建教堂的事,那时候报纸的态度基本上是“期期以为不可以”的惶恐状,怎么几天之后就这么胸有成竹,公布了热线,开了短信平台,居然还要成立了“尼古拉”资金筹集委员会。闹大了吧!
本着求真务实,追求真理之精神,本人拿起电话进行了随机访问。从亲戚朋友到同事,学历从高中到博士不等,问了一圈之后基本上有如下几种说法。1,尼古拉教堂在哪?俄罗斯还是南斯拉夫?2,似乎知道有这么个教堂,说是以前在红博,但是究竟是在南岗的还是开发区的就说不准了。3,这种说法是建立在对历史有充分掌握之上的,通过交流本人得到大量关键名词,如:中东铁路局,黄俄罗斯计划,尼古拉二世等等。观看大家的态度,似乎没有谁因为要复建个教堂兴奋得尖叫的。
我一边看报一边就纳闷了,我这是科学的抽样调查方法啊,怎么和人家报纸就不一样呢?莫非现在工作压力大,权威报纸考证的时候有误差?忽然看见网民一到网民五的“热议”,这个好办,上网找找没准能看见咱网友们的高论。输入关键字,BAIDU不见,GOOGLE不着,一搜仍踪影不见。我忽然意识到被耍了,并且随之而来的是强烈的屈辱感。出来骗人也得需要点投资点吧,“浑身的毛统统都开叉了,头上像戴了两块镰刀似的。。。出来混要花点本钱嘛”,至少是你在编造网民“热议”总也得先找个论坛把这些东西发了吧。坐在那蒙人,制造舆论实在是太不厚道,居然还怀疑读者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媒体是什么?媒体是社会公器啊,多少懵懂的老百姓就是靠你们才和外界产生关联的,你们怎能如此恣意妄为辜负大家的期望?现在我们也终于弄清楚了星是怎么造出来的,“民意”是怎么汹涌起来的了,鄙视ING。
之所以发这么大牢骚,主要的原因在于对媒介丧失公正性的失望,一种片面的声音居然能堂皇的成为“主流民意”而根本不在乎人家愿意不愿意。再回来说这个教堂的事,这个劳民伤财的洋庙兴建了是能拉动我市旅游事业,还是能挖掘出哈尔滨往昔“辉煌的殖民史“。经过历史资料查询,以前和这个洋庙呼应的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中东铁路管理局行政中心大楼,哈尔滨车站,铁路局高级官员私邸,秋林洋行和以妩媚浪漫、莫斯科商场等等著名建筑),那么以这个“中央教堂”为中心辐射的半径建筑是不是都要完全复原?火车站复原,旁边建筑拆掉,汽车禁行改跑马车(未尝不是油荒时代的好选择),不然孤零零的教堂在那显得不伦不类的。我怎么觉得好象时光倒流了70年,倥偬间"黄俄罗斯东方大都"盛世空前。
NG,这里不是俄国飞地。我真担心冰城变成了教堂之城。尼古拉重建的唯一好处可能是方便了旅行社的导游小姐。“亲爱的游客们,我们下车后的第一个景点是尼古拉大教堂。这个复建后的教堂最值得我们骄傲的是,她是唯一下了火车之后步行5分钟就到的景点。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