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2日电 “知道吗?这个地方原来是喇嘛台。”
“喇嘛台是什么东西?”
“是一个学名叫圣·尼古拉的大教堂。”
“那喇嘛台漂亮吗?”
“当然漂亮了,是俄国人设计的,带有欧式风格。”
“现在怎么没有了?”
“文革的时候被拆掉了。”
小时候坐车经过博物馆广场的大花坛时,我和妈妈曾有过这样一次对话。从此,我时常会在脑海里按自己的想像勾画喇嘛台的样子,也时常会诅咒文革,因为是它让我失去了一睹喇嘛台风采的机会。
前几天,偶然在生活报上看到了有关是否重新修复喇嘛台的大讨论,我感觉全身的细胞都兴奋了起来,我觉得如果能在原址重新还原该建筑,那将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首先,喇嘛台被毁是一个历史的错误,那场史无前例的政治浩劫让很多优秀的人才英年早逝,更让像喇嘛台这样的经典建筑毁于一旦,人死不能复生,但建筑的恢复却相对简单一些,既然这个错误现在有能力弥补,为什么还要犹犹豫豫?恢复文物古迹原貌难道不是我们应该为后人做的事情吗?难道还要让喇嘛台成为更多像我这样的人心里永远的痛?
其次,哈尔滨是一个以欧式建筑为主体的城市,更有“东方小巴黎”的美誉,哈尔滨的建筑美,国内其他城市根本无法比拟。作为哈尔滨的两条主要街道,中央大街和果戈里大街都已各据风格,惟独正对着哈尔滨火车站的红博广场还无人问津,一个不伦不类的绿色原球悬于花坛之上,与周围欧式建筑的风格格格不入。要知道,毫无美感倒是小事,让外地人看了觉得生气,后果就比较严重了。
第三,有人认为这种修复劳民伤财,太不划算,但是可别忘了,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君不见红色旅游正如火如荼?各地政府都在想方设法大发旅游之财,为什么哈尔滨要无动于衷?特别是在哈尔滨越来越成为夏季避暑的首选城市以后。如果喇嘛台能够修复,势必成为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成为哈尔滨的又一大人文景观,到时候旅游的人蜂拥而至,修复费用还怕收不回来?同志们的眼光要放远一点。
武汉的黄鹤楼都能够复建,何况哈尔滨的圣·尼古拉大教堂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