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2日电 徜徉于索菲亚教堂的时候,我们会被那恢弘的气势和充满欧陆风情的幻彩所催眠。我看见了在拜占庭圆顶飞翔的鸽子,雪花中貂裘袭身散步着的异国客商,当然我也看见了帝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的士兵一面在向天主祈福,一面执枪捍卫着“黄俄罗斯”的滚滚财富通过中东铁路向尼古拉二世的王庭输送。
充满异国情调的“东方小巴黎”留给世人东欧的异域建筑和风情,当然还有侵略、奴役、东方“黄俄罗斯”计划等等,那点硕果仅存的羞辱感一直在提醒着哈尔滨,在迷幻的建筑后面还有另外一层深意。
尼古拉大教堂毁于人祸,疯狂的年代把它当成“四旧”气势汹汹的给拆了。近日,媒体又把尼古拉大教堂或原地重建或异地重建的提议拿了出来,全哈尔滨都在热闹的讨论着这个问题。报纸给老百姓出了道丐题,关于圣·尼古拉大教堂一直围绕着A:“原地原样”、B:“原地新样”、C:“异地原样”和D:“异地新样”转悠。原地也好,异地也罢,重建是一定的了。这就好比你征求别人一个意见,“如果同意的话你就说可以,如果你不反对的话就说不可以”,好家伙,不管你是怎么盘算的,同意才是大前提,同意才是人家想要的。给了A、B、C、D四个选项,预期的“民意”答案还是一个,民意体现还是强奸民意?
当初尼古拉建设的目的是什么?尼古拉二世的宠臣们在中东铁路局奠基开始,一方面为了表现"黄俄罗斯"计划在东方的实现;另一方面,为了填补旅居殖民地的孤独感,同时也遵照俄罗斯民族的惯例:“哪里有俄罗斯人,第一幢建筑便是东正教堂”,这个教堂就这么横空出世了。和索菲亚教堂是第四步兵师随军教堂一样,它们都是俄罗斯帝国边界拓展的标志,是征服的标志。这么一个教堂我们有什么必要重建它?“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这段历史的本来面目就是被征服和屈辱,我们就还历史以这样的面目?对于已有的殖民地时期建筑,我们有义务修葺它,保护它,就象文章前所说的一样,我们要感怀建筑带给我们的美感,同时还要回味建筑所承载的那段历史,这才是建筑存在的完整意义所在。
为什么要重建尼古拉大教堂?出生于40、50年代的人们可能对这个教堂怀着浓厚的感情,毕竟很多快乐的年幼时光中都有尼古拉教堂的影子,且据报道来看,提出倡议的老先生也确实是50年代生人。对于这种情感,对往日时光的美好怀念都是正常的表现,但是问题在于是不是仅仅因为怀念就要来个假古董做旧的无聊行为?本人一直倔强的认为,老屋前面那片深可及膝的野草、弃屋和里面隐藏的蟋蟀最能触动往昔情怀,而且同伴们也是这么认为的,那么是不是报纸也给咱们的倡议来个连续报道?每个年代的人都有那个时代值得怀念的地方,对于更年轻、更时尚的一代可能更值得回忆的是金太阳和KISS。
民间有种说法可能待考,南岗是哈最高的地点,而贯穿其中的大直街更被冠以“龙脊”之称谓,而这个尼古拉教堂不偏不倚据龙脊之中,20年代繁荣极乐寺正是为了对抗东正教这个洋教而兴建的。抛开民间说法不谈,我们起码能在这里分析出这么一个基本信息:这个尼古拉教堂在那个时代是不那么受欢迎的。已经作古的先人们不待见,小年青的记忆里遍寻不到,凭什么就为些许回忆重建这个尼古拉?
重建尼古拉教堂意义何在?如果是为了尊重宗教信仰而建恐有些牵强,调查数据显示现在中国东正教教众大致在1万左右,其中大多数还为俄罗斯族人,而俄罗斯族总数在8500人左右,散居在新疆各地。按照这个比率,哈尔滨的东正教教徒数量是很少的。况且现有哈尔滨教堂的接待能力是很宽绰的,那么这个教堂重建的意义就是弄出个21世纪的新古董,仅此而已。那些看着让人不寒而栗的“做旧”、“复原”强烈的蹂躏着我们的审美视觉,我强烈怀疑新“景点”是不是能比那个“玻璃大棚”更好。
有一点我还是想不明白,为什么放着亟待拯救风雨飘摇的道台衙门不闻不问,媒体领着一帮子人在这为了一个新古董造势?另外,历史就是既存事实,消失不见的COPY出一个只是拙劣的模仿秀,更何况那是段怎样的历史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