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哈尔滨柳絮纷飞,沿着具有欧陆风情的果戈里大街会发现不少老房子。在街道中段,几株老榆树浓密的枝叶遮掩了一座位米黄色的二层小楼,有着浓郁的欧洲古典风格。这座秀丽挺拔小楼曾是日本驻哈领事馆官邸,已有85年的历史。
寻着墨绿色栏杆拾阶而上,记者走到小楼的近处观赏这座建筑文艺复兴时期的秀美风格。现在这座小楼为省政府外事办的办公楼,是哈市一类保护建筑。米黄色的外表与周围点点翠绿相映成趣,在喧嚣的马路旁显得那样静谧。拾阶登上两次转折的台阶到达楼的主入口。主入口的轴线部位设叠柱门廊,二楼则用拱券高窗将建筑映衬得大气十足,正中部饰以小山花,精致而细腻。檐下的突起的拖檐石和女儿墙上的方底穹顶让小楼又有了立体感。建筑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工艺的别具匠心。
现在黑龙江省外事办翻译协会的工作的老处长杨福生对记者说,他今年已74岁,在这座小楼里工作就有17年了,离休前在外事处一直负责外事工作,所以对它的历史比较了解也格外有感情。据他介绍,30年代的奋斗路(果戈里大街)非常繁华,因著名的秋林公司就坐落在这条街上,所以也称秋林街。那时这条街已初具规模,有平展的马路,马路两侧店铺林立,门前是小榆树墙,外事办右侧是挺拔的杨树。中东铁路的普育学校(现哈三中)、亚细亚电影院、和平电影院、秋林公司等都已建成,使这条街一度小有名气。花园街口的花园小学校那时是日本领事馆,外事办公室则是日本驻哈领事馆官邸。这座建筑的基本构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常见的分层构图手法,但其中也有巴洛克成分。由于地处坡地,所以将半地下室当基座层处理。早些年在小楼周围并没有高层建筑,站在楼上的室外阳台上俯瞰,官邸以南的奋斗路(果戈里大街)尽收眼底,视野非常开阔。
此楼还曾做过苏侨音乐专科学校和苏侨的中学,在做音乐专科学校期间曾培养了许多世界级的音乐家。1958年时,苏侨大部分已经撤回,因此学生已经不多了。当时的哈尔滨市长吕其恩决定将这些学生迁到哈尔滨市第七中学(现萧红中学),将这座建筑交给黑龙江省外事办使用。是年8月10日外事办接收此楼时,除地板有些不平外,楼房的状况还保护得非常完好。再此期间只对房盖等小以修葺,外观与内部结构一直保持着原貌。文革期间,楼外的两个人像浮雕被毁,很是可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