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哈尔滨南岗区西大直街的哈尔滨铁路局文化宫,每日傍晚都举行晚场舞会、新潮电影、联欢竞赛等各种文娱活动。这里俨然成了铁路工人的文化乐园。
1896年6月3日,沙俄与清朝签订了《中俄密约》,在黑龙江、吉林兴建中东铁路。1898年沙俄决定将原设于海参崴的铁路工程局迁到哈尔滨。1903年便在大直街上兴建中东铁路管理局和中东铁路俱乐部,这就是现在的哈尔滨铁路文化宫。在它开工后不久便爆发了日俄战争,1911年哈铁文化宫才交付使用。当时总面积约合3020平方米。
这个二层楼、并有地下室的建筑,当年的设计者们是按照莫斯科大剧院的风格建造起来的。走进哈铁文化宫,用气派与堂皇来形容它是再恰当不过的,厅内各种浮雕构思精美,花纹图案古朴典雅,天棚悬挂着大小七个欧式古典风格的吊灯,显露出它娇艳华美的姿态。大厅里精心保存的列宁油画像和塑像也已成为不可多得的文物。
据了解,除有剧场、舞厅、台球厅和餐饮设施外,在文化宫的后院有木制的凉亭和一个半球形的露天剧场,绿化带和休闲长椅一直绵延到现省文联(当时是中东铁路中央图书馆)大院外。据哈铁图书馆原华馆长介绍:“木制的半球剧场,被铁路职工亲切地称为“半拉瓢”,是合理运用声学原理精心建造的,台上唱歌、讲演根本不用麦克风。二十世纪在五十年代,铁路职工和家属还能享受到半球剧场提供的美好的服务。人们常在茶余饭后,三五成群来这里消暑乘凉,享受着音乐带给人的心灵抚慰,实在令人心旷神怡。可惜在文革期间半球剧场被毁,绿化带和休闲区亦被占用做了体育场。
原文化宫办公室主任王质斌也还向记者介绍说,哈铁文化宫在漫长的一个世纪,经历了中东铁路、伪满铁路、人民铁路三个历史时期,几经变革,饱经风霜,有了新的历史发展。过去的花园,现在已经变成了滑冰场、网球场、篮球场。1982年,在原文化宫剧场的基础上辟建了6000多平方米的新剧场。原有的老剧场已改为舞厅。
当初哈铁文化宫是电影和娱乐为一体的活动场所,也是中东铁路高级官员们的娱乐集聚地。1936年有世界歌王之称的夏里亚宾,曾经在此演出而轰动一时。中东铁路公司督办霍尔瓦特的夫人,还曾以特殊的身份在这里开办了“华俄栖流所”,一时间这里成为流放人们的“圣堂”。1945年8月日本投降,这里由苏联红军接管,被称作苏联“红军之家”,到这儿来活动的,也只是限制在校官以上,一般军官是进不来的,所以大家都说,那时的哈铁俱乐部是少数上层人物消遣游乐的场所。 解放后,哈铁文化宫成了铁路工人的文化乐园。在中长铁路时期,铁路文化宫尤为重视职工和家属儿童的文化生活。那时这里有中国、苏联两个文工团,一个乐队,经常免费为职工和家属进行演出活动。1950年7月在中央文化馆举行中长铁路首次职工文艺检阅大会,以后每年在这里举行一次。
现今,哈铁文化宫仍然是哈尔滨铁路局职工们文化、娱乐的场所,经常为职工和家属广泛开展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动。如组织演电影、看录象、诗歌朗诵会、棋类比赛、各种联欢等活动。并有老工人活动室、青少年活动室。还组织了业余京剧团、话剧团、儿童剧团和专业文工团。
不仅是有名的文娱场所,哈铁文化宫还是重要的大型会议场所,1952年12月31日,中苏共管的中长铁路全部移交我国。移交典礼就在哈铁文化宫举行。周恩来总理、铁道部部长藤代远还参加了移交典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