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29日电(记者邵月明)2004年是黑龙江省对农民实施“一免两补”政策的第一年,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年终岁末,政府工作报告传来的消息喜人:“全省粮食播种面积比去年增加35.4万公顷,粮豆薯总产量达313.5亿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粮食产量提高了,农业税免除了,粮食直补、种子补贴资金也及时发放到了农民手中,农民无疑是得到实惠了。“一免两补”政策究竟对农民增收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呢?参加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的代表们在思考更深一层面上的问题。
“拿到补贴欢天喜地,来到市场撅嘴又生气”绥化市代表王路之的一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农民面对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无奈。
“‘两补’资金分散,数额小,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以讷河农村为例,每户平均‘两补’在500元左右,只能买5袋化肥、派不上大用场。生资涨价使‘两补’实效不明显。柴油、化肥、农药等农资的大幅度涨价,削减了‘两补’给农民的好处,使农民的兴奋度大降。”齐齐哈尔市徐志坚代表说。
柴油、化肥、农药等大幅度涨价,农民拿“两补”的钱买农资就不划算。而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及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民迫切需要农用机械种田耕地。
“从我省西部粮产区看,重点需求玉米收割机、水稻收割机和饲料粉碎机等。原有的农机有相当一部分超期服役,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由于缺少大型农机,造成土壤板结,抗御旱涝灾害能力严重下降。农业机械化是改变‘靠天吃饭’现状的有力措施。”齐齐哈尔市胡兴龙代表焦急地说。
鹤岗市王家旭代表说,垦区发挥农垦的优势,率先实行了机械化。垦区的发展已显示出机械化生产发展的优势。
然而,大型农机价格较高,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低,仅凭一家一户的力量,无法购置。农民的生产需求得不到满足,农民增收就面临着困难。那么,怎样完成省政府提出的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的目标,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呢?
佳木斯市姜杰代表建议,省里利用粮食直补和部分种子补贴资金组建股份制农机作业合作社。粮食补贴资金作为农民的股金购置大型农业机械,组建股份制农机合作社,为农民代耕服务,利润按股分红,或者减收农民的机耕费,让入股农民得到实惠。
齐齐哈尔市徐志坚代表说,“建议将补贴资金集中使用,给农民办大事,如组建农机队,加速大型农机具的更新改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