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味道 |
所谓美食,就是口中的味道在脑中的美好记忆。百年间,地道的俄罗斯西餐,浓重的东北风味,醉人的哈尔滨啤酒,不同的味道汇成中央大街的百年味道。 |
啤酒 |
1900年 俄国商人乌卢布列夫斯基开办了中国第一家啤酒厂——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并正式生产“哈尔滨啤酒”,当时年生产能力为300吨。 百年来,这种味道延续了纯正、经典的血统与气质。
1908年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改名为“古罗里亚啤酒厂”,转由俄国人乌瓦特夫经营,此时年生产能力为1200吨。
1932年“古罗里亚啤酒厂”改名为“哈尔滨啤酒厂”。转由捷克人加夫列克和中国人李竹臣共营。
1937年“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社长高桥真男等创建了“哈尔滨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香坊分厂”,年生产力5000吨。
1946年苏联红军将“哈尔滨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香坊分厂”更名为“秋林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啤酒厂”,经理为俄国人马力且夫,当时生产的商标为“红星牌”。
1950年苏联红军将工厂交我国政府,企业归属哈尔滨实业总公司,改名为“哈尔滨啤酒厂”。 |
红场 |
哈尔滨红肠,俄语译音为“里道斯”,“里道斯”和哈尔滨红肠是一个概念。许多哈尔滨人称哈尔滨红肠为“里道斯红肠”,也有人喜欢用“哈红肠”的简称。正宗的红肠用大兴安岭的老果木熏制而成,也许就是那焦炭的山野味才让哈尔滨红肠成为经典。
“里道斯”原产于东欧的立陶宛 。1898年中东铁路修建后,外国人大量进入哈尔滨,也将肉灌制品带到了哈尔滨。
“里道斯”选料严谨,配方考究,加工精细,独具匠心。首先选用黑龙江这片寒地黑土的优质纯绿色的猪肉或牛肉,加入黑胡椒、大蒜等多种调料,经腌制、拌馅、灌肠、煮、熏等欧式传统工艺精心制作。特别是在烘烤时,一定要用大小兴安岭上树脂少的柞木、椴木、桦木、榆木作为烘烤燃料。最后的烟熏过程也要在12小时以上。
成品的“里道斯”,一节骨连着一节骨,每节骨长约10公分左右,肠体干爽,有皱纹,色泽宛如红枣,粗细均匀。肠馅结构紧密,筋道、肉道,有“咬头”。
抗美援朝时期,哈尔滨的“里道斯”成了军需品,源源不断地通过鸭绿江被运往朝鲜战场。战争是残酷的,老作家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里写道:“有一次,我见到一个战士,在防空洞里,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由此可知,我们那些可爱的战士们,包括魏巍遇到的那个哈尔滨松花江北岸青冈县的21岁青年战士马玉祥,是没有“资格”品尝到这种特殊的军需品的。如果马玉祥有口福的话,他可能在参军路过哈尔滨时,品尝过“里道斯”,也许因家境贫寒,连品尝的机会都没有。所以我想,当年运到朝鲜战场上的“里道斯”,是一种相当稀有的“奢侈品”,它曾经挽救了战场上无数中朝两军伤员的生命,也曾经挽救了那些无家可归,躺在阿妈妮怀里嗷嗷待哺的婴儿生命。
当年吃“里道斯”长大的哈尔滨人逐渐变老,而“里道斯”以及它的故事,却随着岁月的流逝在人们心目中变得更加醇芳、绵长。 |
西餐 |
近百年之前的哈尔滨,随着一声西洋火车的长鸣,异国他乡的餐饮方式走进了哈尔滨。
哈尔滨从1905年开始有第一个西餐馆。1905年中东铁路开始修建时,大批的俄罗斯工人来到了哈尔滨。为了适应俄罗斯工人的餐饮习惯,哈尔滨出现了第一个西餐馆,地点在当时的铁路俱乐部。从此西餐馆在哈尔滨陆续诞生。由于西餐馆的建设,使欧洲的饮食文化,进入哈尔滨的饮食文化里。
地道的俄罗斯西餐,面包、奶油、果酱、罐牛、罐羊……淑女在这里也会放下矜持,被迷人的味道牵走。 |
俄罗斯大列巴 |
每天下午,中央大街都会有一条长长的队伍被香气吸引着,等待的不是烤箱里的那种精致面包,而是亘古不变的烤炉里那种原始的香浓。
俄罗斯大列巴被称为哈尔滨一绝,是哈尔滨独特的风味食品。出炉后的大面包为圆形,有5斤重,外皮焦脆,内瓤松软,香味独特,具有传统的欧洲风味。
大列巴的与众不同在做工上,多数面包都是由干式酵母发酵出来的,而这种面包是由流式酵母,用碑酒发酵出来,所以他的口味独特。在烘烤面包的时候,先要将柞树等硬杂木的木头放入烤炉之中,将炉壁熏出木头的香味,然后再把面包放进炉子中,这样烤出的面包也会有木头的清香。 |
马迭尔冰棍 |
冰淇淋?冷饮?冰点?还是叫冰棍最有感觉,才配得上这种没有包装的美味。马迭尔冰棍受欢迎程度这么多年经久不衰,在市内有很多零售点,很容易买到。但马迭尔冰糕就得去中央大街的总店买了。3块5一份,得排队买。一边吃一边漫步中央大街,感觉在异国他乡。里面的奶很多,化得快,得快吃。它跟俄罗斯的冰糕味很像。
当年,马迭尔是有身份人光顾的地方,但现在,比它高档上星的宾馆比比皆是,就如马迭尔门口卖的1元一根的奶油冰棍,明明是最简单的冷饮,却因为是当年有钱人才能吃起的东西,受到现人的追捧,没有包装纸,一箱一箱的冰棍搬上来,排起的长龙立即就一抢而空。真的,很好吃,是对与冰天雪地擦肩而过的另类补偿吗?还是因为,吃到了历史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