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历史 |
一百年前,这里是一片只有马车经过的泥泞;一百年后,这里是闻名中外、万千游人驻足的中央大街。是谁创造了奇迹?是一百年的时间?还是那些默默无闻的人们。 |
幽深久远的历史记忆 |
中央大街始建于1898年,与哈尔滨建城几乎同步。当时,腐败的清政府被迫同沙皇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提出了横跨吉林、黑龙江两省建设直达欧洲大陆的中东铁路计划。同年6月,中东铁路在哈尔滨破土动工,因为有数千名中国筑路劳工在今天的中央大街一带落脚,于是这条街便有了它最初的名字----中国大街。
1904年----1905年开始的日俄战争,是一场遭世人唾弃的奇怪的战争。两个帝国主义列强争夺利益霸权,而战场却在中国的东北境内,哈尔滨很快就成了俄军的后方基地。一时间,大批俄国人先后涌入哈尔滨,在中国大街两侧大兴土木,开商店、建舞厅、盖酒吧、设餐馆、银行、药铺……举目望去,满眼尽是洋文,呈现一派异国情调。
俄国十月革命后,沙俄独霸中国东北的局面很快被打破,英、美、法、俄、日等列强蜂拥而上,争相在哈尔滨投资,输出资本达几亿元,货物流通辐射到欧洲及太平洋沿岸,哈尔滨真正成为远东的经济贸易中心,33个国家的十多万侨民聚居在此,16个国家在此设立了领事馆,英国的呢绒、俄国的毛皮、日本的棉布、德国的药品、美国的食品、罐头、瑞士的钟表……洋货云集,哈尔滨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由此奠定,而中国大街则是其中突出的代表。这段历史充分地显示多元的殖民文化的色彩。
1925年中国政府收回了哈尔滨的市政政权,为顺应民意,于1928年7月将中国大街改称中央大街,使这条饱经沧桑的街道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
岁月悠悠,世事沉浮。1968年“文化大革命”中,中央大街被改称为“反修大街”,直到1976年才又恢复原称直至今天。这条饱经忧患的老街,亲眼目睹了这座城市的百年沧桑和荣辱兴衰,而今又重新焕发出青春,成为展示哈尔滨现代文明的窗口。 |
黄金之路 |
相传,最初中央大街仅是一条极普通的土路。有些地段,因为地处于古河道的边缘,所以还是出奇的翻浆路。每年春夏之交,路面象海绵一样,车辆行驶在上面忽忽悠悠的,弄得修路的工头伤透了脑筋。年年返工,年年翻浆,白白搭尽很多银两。正在一筹莫展之际,一个江湖上耍梅花桩的武林僧人出了一招,将数千根二、三米长的柏木桩一头削尖,一根根、一排排沿路钉进土层中,就像现在盖楼打水泥钢筋基础桩一样,上面再铺以碎石、黄沙,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道路的翻浆问题。
1924年5月,由俄国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设计并监工,为中国大街铺上了花岗岩石块,设计路面宽度为10沙绳(俄制度量单位:1沙绳等于2.134米)。也就是说街面的宽度为21.34米。铺路用的方石块每块长18厘米、宽10厘米,其形状大小就像俄式的小面包一样,石面呈浑圆型,精巧、密实、光亮、圆润。路铺得这样艺术,在中外道路史上都是少见的。据说当时一块方石的价钱相当于一块银元,而一块银元足够一个穷人吃一个月饭的。中国大街全长1450米,宽21.34米,其中马路方石路宽10.8米,粗略算下来,整条街大约铺有石块87万多块,可谓是金子铺成的路。
当时车行路上主要行驶的是欧式四轮马车,当马蹄敲打在方石路面上,就会发出有节奏的、清脆悦耳的“哒哒、哒哒”声,听起来就像一首美妙动人的乐曲,让人心动,令人陶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