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专题  >  专题新闻
搜 索
在这里,劳动实践是堂“必修课”——哈尔滨华德学院通过劳动实践课强化学生德育纪实
2020-06-15 19:36:00 来源:生活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五月初夏,这个季节属于劳动者,属于青年。“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也是哈尔滨华德学院一贯坚持的育人准则。创校28年来,华德学院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引导青年学生从劳动实践中懂得担当责任,锻炼坚韧合力,收获荣誉大爱,帮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发现自我,为未来更好地就业、更加幸福地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

  办学历史实践中形成“以劳育德”传统

  哈尔滨华德学院创办于1992年,起步于哈工大,始终秉承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优良治学传统,在高等应用教育领域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八四三三”教育模式与平台。在28年的办学历史中,学校曾六易校址、八次搬迁,每一次搬迁都是成长的需要、发展的证明,每一次搬迁都凝结了全校师生的辛劳和汗水,搬迁后的美丽校园都是师生用双手劳动裝扮的。在艰辛的创业历程中,学校形成了师生“同劳动共建校”的光荣传统、“我在华德,我有责任”的主人翁意识,积淀了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宝贵精神财富。

  “学校每次整体搬迁都如同一次‘长征’。全校师生一起上,每个人都参与。课桌、床铺、教学设备,女同学拿小件,男同学抬课桌,教职工扛设备,装车卸车,热火朝天,欢声不断。每个人都乐在其中,体会着搬到新校舍的喜悦和劳动的快乐,华德精神也在此过程中得以丰富和凝聚。”学校创始人、校长顾德库每每回想起当年的场面都深有感触,“劳动教育本身就是实践教育,作为一所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高校,我们一直尊崇黄炎培、陶行知等教育家思想,把‘双手万能’、‘手脑并用’、‘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融入办学理念和教育实践,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掌握劳动知识,收获生活技能,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更加自信快乐地面对当下的学习生活,更有能力、更有勇气开启今后的幸福人生。”

  在华德学院,八次搬迁中形成的劳动习惯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逐渐形成了优良传统,成为美德。冬天下雪后,同学们会“以雪为令”,各班级利用课余时间到卫生分担区清雪;走在校园中,经常会看到同学们主动弯腰拾起地上的纸屑;爱校建设劳动时,各院系学生党员、志愿者纷纷递交“请战书”,要求去承担最繁重的劳动任务。在良好的教育基础上,学校开设“劳动实践课”,更加注重劳动教育与社会、家庭各方教育的有效融合,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成效。

  劳动实践课程中注重“学做合一”

  在多年实践总结的基础上,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华德学院于2011年正式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开设劳动实践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类必修课,“劳动实践课”分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其中实践部分在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各安排一周,共计2学分,成绩由平时劳动表现和接收学生劳动部门综合考核组成。截至目前,该课程已连续开课17个学期,普及2011-2019级全体学生。

  在近十年的劳动实践课教学过程中,学校不断开展教学研讨,实施课程改革,优化课程设计,持续强化劳动实践理论课的重要性(在理论课中注重劳动价值、意义的引领,注重不同劳动内容方法、技巧、工具的讲授),注重学生在实践课进行中的过程指导,把学生在劳动实践课上的劳动态度与劳动效果作为重点考核内容。同时,学校持续加大课程保障力度,成立劳动实践课教研室,修订课程大纲、教案,配强师资,拨足经费,课程效果持续提升。

  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学校在多年开课经验的基础上,重新修订了《哈尔滨华德学院劳动实践课课程管理规定》,将课程时间由教务处在上一学期根据课程安排统一制定,在劳动实践课程周内不安排专业课,并规定所有学生每学年均需完成劳动实践课时,不及格的学生必须重修。“从目前收到反馈来看,劳动实践课开课状况良好。”学校教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不少学生在上完劳动实践课后,对岗位的认识、自身的成长都有了全新理解,更加懂得了辛勤劳动对于丰富和发展自我的重要性,而这也正是学校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

  “如果没有这次来图书馆做清洁的劳动实践经历,我可能体会不到这是一份多么不容易的工作”“这一周我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才意识到我以前乱写乱画的坏习惯有多么不好”“这么大的校园,要想维护她的整洁与干净,需要大家都主动拾起一片垃圾”……在参加劳动实践课程后,不少学生纷纷感慨,这节课不仅是一次难得的体验,更是一次生动的思政课,对于他们而言,收获的不仅仅是成长。

  劳动实践形成校内校外、线上线下有机融合

  近年来,学校有意识的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打造了“博文”党员志愿服务队、雷锋精神践行团、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志愿团等校园文化品牌,在校内开展自我管理、文明引导、志愿服务的同时,将劳动实践、志愿服务延伸到社会,引导学生深入社区、乡村、中小学、敬老院……用辛勤的劳动、真诚的爱心、专业的技能服务社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对劳动的意义、奉献的真谛体会进一步深刻,对社会责任感、自身价值的思考更为深入。

  疫情期间,顾德库校长在网络平台以“新学期开学第一课”的形式向广大学生发出“只争朝夕努力学习、不负韶华逐梦前行”号召,华德学子积极响应,更有190余名青年学子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前提下,身穿“红马甲”,臂带“红袖标”,在全国2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战“疫”一线做起志愿者,用青春筑起防疫长城。他们的无私奉献和辛苦付出,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收到了来自服务单位的厚厚一沓“表扬信”,他们的事迹也得到了新华网、人民网等主流媒体的关注报道。

  疫情期间,学校还把劳动实践搬到线上,家校联合开展厨艺比拼、家务劳动等线上活动,引领学生居家战“疫”的同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学生的成长变化让许多家长表示欣慰,对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乃至今后步入社会的生存能力也更加放心了。

  因劳动教育学生更受用人单位欢迎

  “就业范围广、就业质量高、入职工作稳定”一直是华德学院的就业特色。众多以世界500强企业为代表的知名企业连年来校选聘毕业生,甚至提前预定人才。如此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的原因之一就是,“华德的学生在岗位上进入角色快、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广又上得去”,这正是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注重劳动教育在引导学生涵养热爱劳动、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注重磨砺学生心智、增强动手能力等方面起到的积极效果。

  “培养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工程师、设计师、管理者;培养坚韧不拔、敢于挑战的高级研发与高级管理者;培养勇于开拓、艰苦奋斗去寻求成功的创业者”是华德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28年来,学校已向社会输送了近四万名优秀人才,这其中有数百名成功考取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外重点高校继续深造的硕士、博士及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副研究员(博士后),有百余名成功创业、助力地域经济发展的优秀企业家,更有获得“全国最美青工”、“全国技术能手”和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的一大批杰出工程师。他们已成为各自岗位的骨干乃至行业领军者,成为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

  “无论是在求学的过程,还是学成之后步入社会,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劳动实践能力都将受益一生”,这已成为华德全体师生的共识,他们坚信:劳动是最好的教育,可以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启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让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华德人一直在努力。

责任编辑:王蕊

【东北网专题】哈尔滨华德学院:你的硬核人生将从这里开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