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专题
搜 索
北安市第三届“脱贫之星(自强之星)”评选结果揭晓
2020-05-21 14:18:00 来源:路演北安微信号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为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全面助推乡村振兴。按照北安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深入实施“好日子,从好习惯开始”农民素质和生活品质提升工程,引导农民逐渐养成好习惯,不断提升生活品质。为此,北安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北安市第三届“脱贫之星”评选活动。通过正向激励教育,引导广大贫困群众树立自立自强、勤劳致富、脱贫光荣意识,切实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荣誉感,形成“自立自强、文明向上、爱护环境”的农村新风尚。

  经过逐级推荐和严格评审,最后评选出“脱贫之星”40名,分别为自强之星18名、卫生之星12名、孝心之星10名。今天为您介绍的是自强之星(排名不分先后):

  自强之星

  城郊乡3名

  67岁的王遂是城郊乡革命村村民。他患有肌肉萎缩,妻子半身不遂,家里主要经济来源靠流转出去的18.3亩土地。2016年,王遂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他向村里申请了公益性岗位,负责革命屯机井房管理和维护工作。他踏实肯干,这些年每年收入近2万多元。他用实际行动证明,靠自己辛勤努力也能脱贫。

  阴德财,城郊乡建民村村民。家中3口人,他患有心脏病,妻子长年有病,儿子上大学,家中仅有12亩土地。自从被纳入精准扶贫对象后,他积极发展庭院经济,白天种地,晚上在工地看大门,并加入了村集体农机作业队,通过多渠道增收脱贫,他的事迹影响和感染了许多身边人,成为脱贫摘帽的典型。

  57岁的李长青是城郊乡新华村村民。11岁时因触电左臂截肢,妻子患类风湿行走不便。20多年来,夫妻俩通过自强奋斗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李长青感慨的说:“感谢党的好政策和各级干部的真帮实扶,让我家能够迅速改变贫困现状,实现脱贫致富”。

  通北镇2名

  通北镇鑫通社区居民陆学,老伴多病,日子拮据。去年秋天猪价持续上涨,他把自养的猪卖了4800多元钱,又买来了猪仔。老两口在帮扶人的鼓励下,加盟大鹅养殖合作社,既养猪又养鹅,去年年底,全家纯收入达到2万多元,成功实现了脱贫。

  40出头的王丽娟,是通北镇鑫通社区居民。家有76岁的母亲,哥哥离异将聋哑并智力残疾的侄子留给了她,老少三辈相依为命,父亲去世时还欠下的许多外债,但王丽娟勤劳肯干,很快把外债还上了。她还带动身边的邻居一起到厂里打工,如今,这个特殊家庭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赵光镇1名

  赵光镇福安村村民张井海,3口之家,他与哥哥都身患残疾,母亲年事已高。他走路都得扶墙,但他并没有失去生活信心,自己开了一个小型修理部,平时给村民修修机器,焊些小活,修理一些小型农用车,挣钱维持家用靠手艺养活全家人,为此深受村民们盛赞。

  二井镇1名

  患有脑梗的王树春,是二井镇建华村村民。2019年,他承包了70亩土地种植大豆,在他的悉心呵护下,大豆成活率达到97%以上,收入2多万元。为减轻丈夫负担,妻子到饭店打工,儿子毕业后也到饭店做传菜员。如今,敢想敢干的王树春已成为村里勤劳致富的带头人。

  石泉镇3名

  47岁的姜连军,是石泉镇石远村村民。他为人勤劳朴实,2018年在帮扶人帮助下养殖了生猪20头,本地鸡100只,闲时还打零工增加收入,生活逐渐有了起色,他凭借自己努力现已彻底脱贫。

  石泉镇发展村村民段明军,2016年到2019年,他通过三年的勤恳养殖,生活大有改善。2019年又在帮扶人的支持和亲属的帮助下,购买了两头母牛,今年产下一头健康的小母牛,他通过自身的奋斗,现已过上了两不愁、三保障的生活。

  64岁的马喜文,石泉镇勤俭村村民。他与老伴身体都不好,无力经营土地。通过驻村工作队和帮扶人的引导,他筹集资金购买了两头黄牛,通过精心饲养,两头黄牛繁殖了牛犊。不但还清了借款,还存栏了六头,每年增收两万元。如今马喜文家通过危房改造政策租赁了砖房,过上了幸福生活。

  杨家乡3名

  刚到不惑之年的秘广国,是杨家乡民义村村民,2017年妻子患急性胰腺炎,花费医疗费20余万元,巨大的经济压力没有使他放弃生活的希望,他不等不靠,通过种植土地,养殖繁育母牛3头,自繁3头幼牛,增加15000元收入,现已实现脱贫。

  杨家乡民主村村民商贵,利用老伴熟练的孵化技术,搞起了孵化养殖,每年增收4000元。他还利用房前屋后种植杂粮杂豆,开垦荒坡,种植甜糯玉米,每年增收近1000元。同时国家种养奖励补贴达1600多元。2019年老两口在帮扶人的协调下住进了三间宽敞明亮的安置房,彻底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杨家乡模范村村民孙洪强,在帮扶人的帮助下买了3头大黄牛2头小牛,在村兽医的指导下,仅一年多时间,他家的牛就增加到了7头,现已实现脱贫。

  主星乡1名

  主星乡红光村村民刘秀文,妻子患肝硬化,治病欠下不少债务,孩子在读。他不等不靠,在耕种自家土地的同时外包土地15公顷,大幅提高了家庭收入,今年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又贷款10万元发展种植业,用他的话说:有党的好政策,我们一定会在奔小康的路上越走越快!

  东胜乡1名

  东胜乡东胜村村民王景山,王景山夫妇搞庭院养殖,买了100多只鸡雏,养了三头猪,年纯收入12000元,小额贷款每年分红3500元,土地流转收入8250元,老两口通过辛勤劳作和国家的扶贫项目,不但稳定脱贫,还走上了致富道路。

  海兴镇3名

  海星镇兴隆村村民吴德江,妻子患有精神疾病,经济负担沉重,他从不怨天尤人,而是发展养殖业购买了山羊8只,一年期间繁殖小羊7只,共计15只年收入增加近5000元以上。他逢人便说:只有树立了良好的生活观念,自力更生,努力劳动一定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

  身残志坚的韩德龙,是海星镇兴旺村村民。在帮扶人的帮助下,他饲养鹅、鸡、猪,还耕种22亩土地。2018年镇村两级政府为他建了42平方米砖铁结构的新房,一家人的干劲更足了。2019年他养猪四头,牛存栏达到11头,鸭鹅达百只,成为了全村致富的表率。

  海星镇海星村村民雷音忠,年迈体弱,妻子患精神疾病,他筹措资金在自家小院建起一处小酒坊,烧出的纯粮食小烧在四里八乡供不应求。同时利用弃的酒糟饲养了200只鸭子,如今大半的鸭子都已下蛋,增加收入4万多元。他用勤劳与汗水,铺就了脱贫致富之路。

责任编辑:吕博

【专题】北安脱贫决战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