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豆之乡、北国粮仓、矿产摇篮、古道驿站”的著名“边外七镇”之一的嫩江县,乘着深化改革开放的春风,51万嫩江人民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奋力谱写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新篇章。
嫩江县有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人—徐永斌,他是嫩江县职教中心学校校长,黑龙江省优秀教师、黑河市十佳校长、黑河市知名校长的桂冠印证着辉煌。
知名校长创造了名校,名校推动名人成名,没有徐永斌校长就没有今天的嫩江职教中心学校。
徐永斌把青春献给了嫩江县农村基础教育和乡村建设发展事业;他将中年的辉煌书写着职业教育的历史和今日的灿烂篇章。

职教中心学校始建于1996年2月,由成人中专、农职高中、职业高中、电大工作站合并组建。建校伊始,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制约,办学举步维艰:校园面积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不到1000平方米、在校生不足200人,缺校舍、缺设施、缺教师、缺学生。2009年9月徐永斌接任建校后的第五位校长,不说“受命于败军之际”,颇有“受命于危难之机”。他在上任后的第一次教职工大会上亮出了奋斗目标:苦干三年,改变落后面貌,再奋斗二年,成为全市职教排头兵。这无疑给忧心忡忡的教职工注入一剂强心剂,给沉闷的校园刮来了春风。
徐永斌认真分析了嫩江县经济发展形势,坚定嫩江县经济腾飞的潮头来临信念,产业发展必定迎来数和质的飞跃,必将迎来技术人才的广阔发展舞台,这给职教改革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机遇期。他果断按照县政府的实施在县城内构建五大教育功能区的契机,2010年学校第三次迁到只有二栋被鉴定成为D级危楼的现址,开始艰苦的办学历程。
徐永斌在逆境中求索、在逆境中奋进,带领职教一班人大力实施“基础能力、质量提升”两大工程,着力提升服务区域“产业布局、产业园区、乡村振兴”三个能力,坚持“成型、成人、成才、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改革,全力推动专业设置、教学平台、服务体系建设与产业匹配、融合、协同发展,加快推进“专业+产业、教学+推广、就业+创业”活动,大力培养产业适用人才。到2013年实现了第一次腾飞:中职在校生达1300多人,电大学历教育在籍生达1510人,年进行涉农等技能人才培训6000人以上,被授予黑龙江省阳光工程、雨露工程、就业再就业工程培训基地。嫩江职教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徐永斌善于把握大势,敢于抢抓机遇。他坚持以项目建设为驱动,破解制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机制体制问题,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3年4月向县委、县政府建议创建黑龙江省教育部共建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试点县和国家农村职业教育示范县。2015年4月省教育厅批准嫩江县为第二批试点县建设单位,9月教育部批准创建第三批示范县建设单位。
2018年新春伊始,在全校教师大会上,徐永斌提出:明确新思路,找准新起点,从高起点上腾飞,建设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的现代化中等职业学校。嫩江县职成教育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2015年—2018年嫩江职教中心实现办学质量、规模、效益的跨越发展,书写出嫩江职教历史上辉煌篇章:共投入7797多万元,建成综合楼、教学楼及配套设施,新建农林牧渔类、交通运输类、信息技术类、财经商贸服务类、文化艺术类等23个专业实训室和汽车运用与维修、航空服务2个专业的开放实训基地、智慧教室、数字化校园、数字图书馆、县乡村职成教育双向互联互通教学系统等信息化教学服务系统及教学资源库,校企共建20个实训基地,培养中专以上的涉农专业毕业生4200人、新型职业农民1100人,进行农村劳动力科技培训14.8万人,培育了高菲艺校等创业典型28个,就业率达到98%以上。
学校现在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中职在校生2105人、普高在校生592人、国开大学在籍生1013人,固定资产总值6863万元,设施设备完善。一所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的现代化新型中等职业学校已呈现于人们的面前。
徐永斌10年来精管理、优质量、创特色、树品牌,为职教事业倾注满腔心血,学校实现三个跨越发展:构建具有嫩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成省部共建现代农村职业教育试验区试点县、国家农村职业教育示范县、黑龙江省首批社区教育示范区;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创新人才成长的多元路径、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学校被誉为学生技术技能人才和就业创业、农民增收致富的摇篮。

这些成就来来源于徐永斌的殚精竭虑,来源于靠打拼、靠行动、靠撸起袖子加油干树立的权威。他在“学中干、干中学”、“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从没间断学习、积累、总结。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先后在国家、省、市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十五篇,出版《职业教育信息化改革与创新》一书,承担国家教科研课题1项、省级重点规划教科研课题2项、市级重点规划教科研课题2项,成为职教战线上的学者、专家。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徐永斌盛誉在身,责任在心,用广博的胸襟容纳百川,携礁石的坚韧勇敢向前,向着现代化的品牌职教中心学校执着地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