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专题  >  专题新闻
搜 索
哈尔滨传媒职业学院传播与艺术学院岳思明: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打造高校美育特色
2019-04-16 13:51:00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解放思想就是打破常规,勇于探索、敢于实践,打破以前旧的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围绕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结合工作内容开展专题大讨论,解放思想首先要认清我们所处的时代要求,现在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的时代,是一个多变的时代,是一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这个时代要求我们培养人格完善、全面发展的杰出人才,要求我们培养多才多艺、学识渊博、富有创造力的巨人。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提升着美育这一卓越的教育品质,使之越来越成为教育进步的重要标志,并成为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全民素质、造就创新人才、推进先进文化、发展社会文明的一个根本因素。

  一、高校开展美育教育的意义

  首先,美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钱学森院士曾提出高校人才素质培养的6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要有文学艺术修养,会运用形象思维去解决抽象思维不能解决的问题。”可见,只有形象思维与抽象思想有机结合,取长补短,才能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思维方式有时比某种专业知识的技能更为重要,理工科的学生大多长于理性思维(抽象思维),短于形象思维。其次,美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所涵盖的内容很广泛,涉及文学、美术、音乐、摄影、历史等多个领域,其信息量之大是其他单一的专业学科难以企及的,它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都是大有裨益的。

  最后,美学对于塑造大学生完整的人格也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现代人已被高度异化,根源就是对物质文明的极端追求,导致物质财富每天都在增长,快乐却不能同步。若莘莘学子在耳濡目染中缺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必然会导致其人生态度世俗化,行为方式畸变,人格扭曲变形。

  二、我国高校美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逐渐重视美育教育,大学生审美素养进一步提高。

  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对美学这个名词的理解和认识,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其中关于“学校设置了几门美育、文化公选课”这个问题,回答有1—5门的人占调查人数的33.33%,6—10门的占32.35%,证明学校还是重视美学教育的。对于“上大学以来选了几门美育、文化公选课”这个问题,回答0门的占0.98%,说明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没有接受过美学教育。大部分学校的图书馆都有几个书架的关于人文、美育、文化的书籍,许多的学生会偶尔借阅。学校在为学生提供美育学习的条件,同时开展了各项活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美学素养。大学生的美育素养在不断加强,许多学生也意识到美学的重要性。

  (二)高校美学课的“高冷化”。

  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文化产品消费大众化的阶段,而美学却因为自身的研究局限而缺乏对社会问题的回应和介入,美学理论就像一个睨视大众的精神贵族一般,高高在上,孤芳自赏,致使它的影响力日趋下降。目前,文科院校中除了文学、音乐、美术等与艺术直接相关的专业开设美学必修课外,其他专业大都没有美学必修课程,而作为选修课的美学课程往往是上到后来学生越来越少,老师只好敷衍了事;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导致了美学课的“高冷化”。

  (三)高校美育教学体系有待完善。

  虽然高校重视美学教育,但是并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我国的德育、智育、体育都有完整的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和专项经费,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还会定期进行检查评估,但是美育并没有一定的教学体系。

  三、打造高校美育特色举措

  (一)建设两个“阵地”一是“师资阵地”,二是“课程阵地”。(1)美育教师要美育专业文化学习与时政讲座培训双管齐下,更新教学理念,有意识地将知识、文化和时政结合起来。美育教师的时政信息传达和素养培养可以借助基层党支部来完成;美育管理工作者在关注时政的同时要了解一般的美育学科规律,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文化专题讲座或交流会,提供平台帮助他们互通有无;在期末考核时应该将美育文化具体落实情况纳入考核指标。在具体教学上,还要注重文化和课程“渗透”。(2)在课程体系中确立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位置,提高民族艺术课程的比重。师资条件允许的高校,鼓励美育学科理论创新,推进学科体系、科研方法创新;师资欠缺的,可以采用外聘方式达到优质师资共享。

  (二)以“美”育英才。

  通过网络媒介和与各个学校的同学交流,我发现大部分的学校通过开设相关的公选课,例如:美学鉴赏课、音乐欣赏课等等方式开展美学教育,这是一个主要部分。同时,学校的图书馆会有相关的书籍,方便学生在课余时间查阅,增强自身的美学素养。学校还会定期的开展一些相关的讲座并进行宣传,让大部分的学生了解有类似的讲座,引起他们的兴趣,许多学生在校期间会听一到两次美育讲座,这也有助于美育的开展。

  (三)建设完善的美誉教育体系。

  美育教育所包含的教育领域很广,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所以要在每个环节落实好教育工作,包括管理、后勤和教学中,并且所有部门都要在美育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将优势积极的发挥到工作中,但是美育教育不是意味着开立几门课程,美誉教育是贯穿融合于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以一种学科的形式在所有环节和方面中体现出来。高校教师应该不断发现和研究教学中审美点,并且采用合理的方式传达给学生,逐步建立完整的、开放的并且具有互动性的美育教育体系。除此之外,还需要进行美育教育的实践活动,例如进行文学、艺术、音乐欣赏和艺术创新活动,进行以美育作为中心思想的研究性讨论,开展社会调查、文艺采风等活动。

  (四)完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育教育不单单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歌唱、舞蹈等这些艺术技能,更应该重视的是文化内涵,应该对学生的人生境界进行引导,促使学生能够建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追求美的生活。艺术的实质是美,传授艺术应该与艺术的美融合在一起进行,不应该把艺术创作只是看做需要传授的知识去教授。高职院校的美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学校管理人员应该更新教学理念,并认真总结经验,促使美育理念融入到整个教育工作中。

  未来美育改革发展举措。一是抓好美育的教学课堂。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完善美育课程模块,将美育课程打造成全方位、立体多维的课程体系。二是抓好美育的实践课堂。重点做好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特色课程实践课堂,组建相关社团进行重点指导。三是抓好美育的社会课堂。搭建共享平台,共同推进美育工作。四是抓好美育的网络课堂。积极探索“互联网+”美育新模式,推动信息技术与学校美育深度融合。

责任编辑:王蕊

【专题】全省教育系统解放思想推进高质量发展大讨论活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