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黑龙江农业方面的关注是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同时也是一个重大挑战。黑龙江省现在耕地2.39亿亩,粮食实现了15连丰,连续6年的粮食总产过1200亿斤,2018年更是达到了1500亿斤以上,在此基础上想要持续增长压力很大。黑龙江垦区的生产水平及农业现代化程度居全国之首,农村的集约化程度及机械化程度与垦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要想实现总书记的要求,黑龙江还需要大量的农业科研、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
黑龙江省目前有东北农业大学和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两所农业大学。两所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尽相同,不同程度存在着培养方法有待改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等问题。教师的考核上偏向于发表SCI论文和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等,真正能深入生产一线、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教师及科研人员并不能得到广泛认可。对科研人员的经费使用管理过死,限制了科研人员的手脚,不能让科研人员把全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当中去,重经费使用过程的管理,轻实际完成效果的验收等。
东北农业大学在整体实力及基础性研究方面要强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但在农业科技成果的实用性及转化落地方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具有明显优势。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大豆三垄栽培技术”及“农作物种衣剂技术”等一大批落地技术已实实在在为黑龙江垦区、黑龙江乃至全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长期的、巨大的贡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学生是扎根垦区最深的,垦区半数以上的干部都是出自此校,因此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素有“垦区黄埔”之称。目前学校的发展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一方面本校的毕业生不愿去垦区,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其他农业院校的学生到垦区工作,虽然目前我校的学生在数量上还是占有绝对的优势,但这种趋势确是越来越明显。
作为一名农学人来说,最好的学习和落实就是投身到黑龙江农业的发展当中,尤其是投身到黑龙江垦区的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建设当中,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增加份量,生产更多的“中国粮食”,让“中国饭碗”中装入更多的中国粮食。
要明确我们的办学理念和学校发展目标。董广芝书记在2018年12月28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要秉承“育人为本、质量立校、崇尚学术、特色发展”核心办学理念,把垦区和龙江大地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大课堂”、科学研究的“大基地”、社会服务的“大舞台”,到2028年,进入黑龙江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成为支撑北大荒农垦集团“三大一航母”和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服务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我校与垦区“同生共源”,“扎根垦区、服务垦区”一直是我校的办学宗旨,是我们的初心,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校的办学特色。我校培养的农业人才及研制的科研成果就是要为垦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提供强力的保障,垦区长期以来也为我校的发展提供了持续的支持。这一特色是由我校的办学历史和传承决定的,是其他任何学校都不能比拟和代替的,我们必须高举这一办学特色。
在具体的人才培养定位上,结合我校的办学历史及现状,应以培养区域应用型人才为主,兼顾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在学校的发展上紧持一个中心(服务于垦区现代化大农业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垦区和大庆)和三个面向(黑龙江、全国及世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广泛征求用人单位及教师的意见,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制定科学、严谨的学生培养方案。
学生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发挥各种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每名农学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要有自己的科学试验田。实习过程要规范,要有科学的实习大纲,实习内容要全面。建立方便、稳定的教学、实训、科研基地,学校附近和主要粮食产区都要建有基地。长期性、稳定性的基地便于投入基本建设,开展研究,便于学生实践。
重视教师的实践培养。实践教师、学生导师、社会服务人员在学生的培养及学校对外展示方面是一个重要的窗口和旗帜。教师要深入基层,拓展学生的实习实践基地及教师的科研基地,扎根垦区,服务基层,为垦区培养人才,为垦区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在垦区的影响力。可开展百名专家下基层活动,一名教师负责对接一个农场,实际调研,找寻问题,找好切入点,建立联系。做到人人有农场,场场有联系。也可组成服务团队,团队中有各种专业人员,通过调研,针对农场需求,找切入点,形成合作伙伴,按企业及生产需求培养学生。
稳定人才、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并举。目前黑龙江人才外流较严重,各高校都在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在做好引进人才的同时,还要做好现有人才的稳定工作和现在人员的培养工作,避免出现“引进前是人才,引进后是人力,挖走后又成了人才”的现象。既要引进能发高水平文章、能从事基础研究工作的,也要引进能深入生产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在的人才引进往往是重视能发文章的而轻视有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垦区的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最终要靠落地成果和落地人才来实现。切实提高现有人员的待遇,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宽松的经费使用环境和轻松的生活氛围,让大家开心、安心、顺心、放心的工作。
建立、完善共享平台,避免各自为政。共享平台面向全体科研人员,在制度的约束下全体科研人员都有权利对其进行使用并服从相关的管理,支付必要的费用。共享平台验即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有利于设备的维护,尤其是能为成长期的科研人员创造一个较好的科研环境,有利于教师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