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专题  >  专题新闻
搜 索
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书记赵常莉:做好学生培养工作 助力学校发展 为振兴东北贡献力量
2019-04-16 11:18:34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改革开放以前,东北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发达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东北经济发展也取得了不小成就。但相比经济发展更快的地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还是慢了些。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实施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方针任务和政策措施。随着振兴战略实施,东北地区加快了发展步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高度负责,勇于担当,是一种气魄,更是一种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考察的时候指出:东北振兴已经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节点,必须解决好精神状态问题。振兴东北需要一大批高素质人才,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做好高校人才培养,对振兴老工业基地有重大意义。

  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要增强经济实力,实现振兴目标,重在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因此必须依托高校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我校作为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出了很多很多应用型人才,我们今后在人才培养上应该坚持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围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地方高校应紧密结合时代与社会发展要求,努力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路。各高校应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龙头,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积极适应社会需要密切结合,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既较好地体现和保持地方高校特色,又紧随时代变革和社会需要不断推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进行专业调整改革,拓宽专业口径,加强新老专业交叉、渗透和相互支撑,构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平台,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开瓶颈、奠定有利基础;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动各项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推进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并在业务方向、服务方向、人才类型与质量等方面,都应适应本地区的需要,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地方性。树立”三统一”“的人才培养理念。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专业基础与专业知识、相邻学科知识。这些知识的获得一般是按培养计划在校内进行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

  能力是在掌握一定知识基础上经过培养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高校应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建设坚持经常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为学生创造更加多样化的教育空间。

  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时间,养成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一方面地方高校应努力建设校企合作、校研合作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引导学生走向本专业实际工作岗位、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第三课堂与第一、二课堂的紧密结合,不断推动实践教学的改革,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另一方面,社会实践及各类社团活动是深受学生欢迎,实效明显的有效人才培养途径之一。

  突出“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培养思路,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创造产、学、研一体化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更好地适应振兴老工业基地人才紧缺之需。合理规划高校的规模、布局,努力改善办学条件。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充分有效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快制造业、软件业和现代服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培训计划,根据各市、州区域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要,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共同建立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加快培养大批老工业基地需要的技术型人才及软件产业使用人才。建立高校内外研究生培养基地,校企共建专业学位培养培训基地,实施紧缺本科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及其复合型软件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一大批掌握高新技术知识,并善于运用高新技术知识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为东北地区地方工业大学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地方工科大学要认清自己根在地方这一现实,考虑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发挥地域优势、传统优势,为本地区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建立与本地区产业结构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体系,并于产业界进行多方面的沟通与合作,根据其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规格要求来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凸显学校的地方特色。

  “通才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体现学科内的“通才”,指在文化科学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基础上,以某一专业为载体,培养学生既能从事某一专业领域的工作,又具有较强社会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要按共同的公共基础、学科基础培养,着重加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教育,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的学生具有专业口径较宽、文化科学基础较扎实、知识面广、适应性强等特点。

  “宽基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宽基础指学生必须具备本学科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及必要的人文社科知识,牢固打下广博的学科基础;复合型指学生具有二个或二个以上学科、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具有能跨学科(专业)工作的能力。培养这类人才,一方面要拓宽专业口径,指导学生跨学科、专业选课,实现文理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实行双学位、主辅修制,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学好原专业的基础上,系统地学习第二专业的主干课程,从而使学生的知识领域得到扩展。

责任编辑:王蕊

【专题】全省教育系统解放思想推进高质量发展大讨论活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