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专题  >  专题新闻
搜 索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姜涛:高校更应该筑牢“固巢留凤”的堤坝
2019-04-15 15:25:07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高校是科技发展进步的动力,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高校在社会发展建设中历来扮演着重要角色。正是高校这种无法替代的作用,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对高校的发展十分重视。然而,高校的发展和提升人才是关键。人才是高校运营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核心资源。今天,在知识经济发展时代,无论谁拥有了更多跟好的人才谁就具有了更强的竞争力,谁就具有了更广阔的发展未来。也正是这样,高校人才争夺战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愈演愈烈。由于黑龙江省地理环境边远且寒冷,经济发展滞后,思想观念落后,高校人才流失十分严重。据有关资料显示,改革开放四十年间,黑龙江人才流失40多万,平均以每年1万人的速度向外流失。近年来,人才流失不但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成为常态。实际上还不止于此。我认为人才流失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显性的流失,即一批具有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纷纷离开了自己学校,奔向条件优越,待遇诱人,环境宜居的地方;另一类是隐性的人才流失,这类人才并未实际流出,但他们没有发挥它们的潜能,没能发挥出谈们应发挥的作用,人在但作用没发挥出来,形成人才的别样的流失。这种人才的流失的损失不亚于外流的人才带来的损失。人才流失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总的看来主要有一下原因:

  一、来自外部的激烈的人参竞争。国内外的高校都把各自的未来发展寄托在有优秀人才上,他们不惜血本,开出各种优惠条件,使出各种手段挖抢人才。这对于地理环境较差,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劣势的黑龙江无疑是强有力的冲击。

  二、来自于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这主要是指学校内部体质问题。一是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评价标准不实际,不科学,量化考核方式绝对化,造成岗位聘任制度不合理。二是薪酬制度存在问题。薪酬与评聘条件直接挂钩,而评聘条件又不完全一致使得薪酬收入不一样,不但没有起到激励作用,反而助推了消极情绪。例如,学校与学校之间评聘条件不同,同一学校教师和行政人员条件不同,同一岗位教师的自身付出与报酬不对等。三是职称评聘和工资兑现问题。有的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多年,但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工资迟迟不能兑现,干着副教授的活,挣着讲师的工资。

  三、用人观念不正确。我省高校都十分重视人才的引进,普遍持有“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错误观念,把目光聚焦在外部人才引进上,却忽视了本校人才的感受和作用。长此以往伤了校内人才的心,使其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既是这些人中有些没有外流,其实际效果与人才流失并无两样。

  四、缺乏对自有人才培养的投入。继续学习是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成长,成才的持续动力。许多高校把大把的资金投入到外来人才引进上,却忽视了身边的潜在人才的培育和培养,没能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挫伤了他们的感情和积极性,也失去了他们成才的机会,导致潜在的人才流失。

  笔者认为,作为高校,引进人才固然没有错,对于师资队伍建设可以达到见效快,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的目光不能只聚焦在人才引进上,而是应该更多地关注和投入到身边潜在人才的发现和培育上,何况外来人才可能会“水土不服”,外来人才落户后也需要进一步的培养教育,不然也会走上人才流失的道路上,引来的凤凰也会飞掉。因此,黑龙江高校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更应该筑牢“固巢留凤”的堤坝,防范与阻止人才流失。

  首先,要构建黑龙江高校的人才发展战略,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仅要尊重引来的人才,更要尊重身边已有的人才和潜在人才。

  其次,加大对高校人才培养与培育的投入,科学地制定一系列科学的,确实可行的,行之有效的人才培育和人才培养体系。

  最后,制定和完善有利于高校人才发展建设的政策,形成人才发挥潜能的环境与机制,如制定科学合理的岗位聘任制度,建立和完善教学和科研评价体系,出台公平公正的薪酬分配制度,制定可持续的教师发展教育规划,为教师成长,成才提供充分的空间。

责任编辑:王蕊

【专题】全省教育系统解放思想推进高质量发展大讨论活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