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自2001年晋升为高职学院以来,学院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大发展,特别是经过2006年的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和2010年的示范性高职学院的建设,学院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源质量的下滑,又形成了制约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发展的瓶颈。现在,我省开展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活动,又给高职教育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契机,是我们高职院校认真审视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了,古语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院应抓住此次机会,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通过调研、总结、分析,找出我们存在的影响学院发展的问题,为学院今后的发展,打造更为坚实的基础。
一、当前职业教育的突出问题是学生众多,而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学生就业去向不明确的问题。我国是全球人口第一大国,拥有14亿人口,拥有的职业院校数量也是最多,达1388所,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也是最多,仅黑龙江省的41所高职院校就有在校生23万人左右。而职业教育必须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必须加强动手能力的锻炼,因此就必须有足够数量的实习、实训场所和上岗实习岗位。但是,我国目前没有明确的企业必须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的相应制度。现在形成了一种教育部、教育厅、职业院校积极倡导并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而行业、企业积极性明显不高的尴尬局面。各所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大多数也是纸面上的合作,没有多少实际内容,南方有些企业接纳学生顶岗实习,也只是解决企业的临时用工以及廉价劳动力的考虑,没有形成企业积极欢迎学校实习,为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尽自己责任和义务的良性机制。
我国职业教育还面临一个更加明显和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就业岗位不明确。我国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大多数没有10年、20年的发展规划,在用工问题上更没有人才储备计划,也因此造成企业不可能与学校签署长期用人合同,学校与企业签订的订单也只是临时协议,没有法律效力,对企业没有约束力。比如数控技术专业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工作环境好,薪资水平高,毕业生少,社会急需,就业形势非常好,很受学生欢迎,所以很多学校不管是否具有开办该专业的条件,都蜂拥而上,造成后来企业的订单不能实施,学生不能在原来的订单岗位就业。这也就应当引起我们的思考和重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专门人才还是复合型人才。
二、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是有区别的,我国的职业教育应该是职业教育加岗前技能培训。我国现在的具体国情是不能满足所有职业院校所有学生都有具体的就业岗位,就我省当前的职业教育形式和将来的发展前景,我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是职业教育(宽泛的职业素养)加就业前岗位技能培训。这样既解决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又解决了岗位的专业技能问题。教育部大力提倡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模式和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都是培养专门人才和少量学生的模式。现在职业教育思想、模式、方法众多,但是实用性不强。国外的职业教育思想、模式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他们不适合中国国情。职业教育应该是各所学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道至简,众论则明,求同存异,有容乃大”。在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的情况下,也要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开发的课程认真对比分析,不能全盘否定,取其精华。对以前基于CBE理论开发的模块课程、项目化课程等,鼓励大胆探索实施,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更为重要的应该在职业教育大潮中找到适合中国职业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三、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为了改革而改革,为了诊改而诊改。照抄照搬,追求教育的整齐划一,背离了教育的本质。教学改革的目的只有一个,而且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职业教育无论是在示范建设期间还是现在的“双高”建设时期,都在大力提倡特色,因此各所院校就在特色上很下功夫,有些院校由于常年的积累和建设,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办法,但是,更多的学校仅是在写特色,纸上的特色。
现在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通过试点探索、培训推动,正逐步从点到面、从上到下在全国全面推开,“诊改”理论也不断完善,实践成效正逐步彰显。虽然“诊改”工作和办学水平评估、示范项目建设等工作一样,都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实施对职业教育管理、推动职业教育水平提升的一种手段,但是从“诊改”工作的立意、形式、逻辑、方法、结果来看,其文化意义非同一般。实际上教学诊改工作,就像医院给病人看病,通过望、闻、问、切(中医)、化验、彩超、核磁共振(西医)等手段,确定人是否有病,病在哪里,之后通过专家会诊,开出治疗方案,教学诊改工作也是如此。建立常态化的院校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寻找关键控制点(环节),运用制度、程序、规范和文化等实施控制,实现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教学诊改工作不要追求整齐划一“五横五纵、一平台、八字螺旋”,要重实效、重实绩,切切实实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切切实实促进教育教学工作中问题的发现和改进,决不能搞纸面上的“诊”,表面上的“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