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这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动员令。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确定了本科教育基本方针、发展路径和重要举措,印发了“新时代高教40条”和“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聚焦人才培养、全面振兴本科,已经形成了广泛共识,汇聚了强大合力,呈现出良好开局。
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的胜利召开,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和部署,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本科教育居于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重要地位。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加快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对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出了更为艰巨、更为紧迫的要求。
作为本科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民办高校更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适应“五位一体”布局,坚持“以本为本”,积极推进“四个回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内涵建设,加快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培养。全面深化改革,书写高校发展的“奋进之笔”,必须提高政治站位,认清新形势。2018年,学校开展了全面解放思想大讨论,改革要提速,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进入新时代,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学校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改革发展任重道远。结合解放思想大讨论,我将重点谈一谈新时代对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六个新要求”。
一、新时代对人才培养定位的新要求
新时代必将面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高校,应该正确解读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应对当前和今后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2015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要求地方高校把办学定位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民办高校更是要坚定应用型人才定位,紧密结合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重点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始终坚定建设成为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但“身体进入大众化,思想留在精英化;嘴里讲的多样化,心里想的同构化”的学校一定不是应用型大学,民办应用型大学要发挥体制机制的优势,提供政策、组织、机制、服务、项目五大支持,全力建设神形兼备的应用型大学。
二、新时代对德育的新要求
“新时代高教40条”给出了“五个坚持”基本原则,这“五个坚持”对于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如何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一点为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民办高校必须将德育放在首位,先使学生能够“德技兼备”,再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使学生能够“一高一强”(思想品德素质高,应用实践能力强)。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民办高校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发挥师资人才引进和使用灵活的机制,配足配齐思政教师和辅导员教师,可以采用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师兼任班主任,思政专业毕业的辅导员兼任思政课教师的方式,双管齐下达到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的要求,实现思政课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
三、新时代对学生中心的新要求
“新时代高教40条”基本原则中第二点提到坚持学生中心,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中心就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民办院校应该发挥体制机制的灵活性,尝试由“学年学分制”培养向“完全学分制”转变。“完全学分制”从以下方面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首先,以学分代替学年,以弹性的教学计划和学制代替刚性的教学计划和学制,需要教学计划有较大的时间弹性和选课弹性。以选课代替排课,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安排个人的修学计划,甚至随时改变专业。能够真正的实现“选我所爱,爱我所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有利于因材施教,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其次,有助于缓解集中就业压力,有利于学生就业。在规定的有较大弹性的学籍有效时间内,允许学生有一定的选学课程的自由,只要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和完成必要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并选学部分选修课,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毕业总学分,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即可毕业。对比于非学分制教学的院校,完全学分制院校的学生可以提前一年或是半年就业,当其他大多数院校的学生还在为写毕业论文而努力,该部分学生可以在少的竞争压力下提前就业。
四、新时代对产出导向的新要求
“新时代高教40条”基本原则中第三点提到坚持服务需求,成效导向。成效导向就是强调“产出”质量,也就是常说的产出导向(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学生的“产出”质量反映了学生的办学质量,而质量恰是民办院校立校之本,生存之基。因此,民办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时更要以毕业生离校时的能力作为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
注重产出导向,民办院校也要同时关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中对于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的新要求。民办院校也要以加入国际工程教育“华盛顿协议”组织为契机,以新工科建设为重要抓手,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加快培养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工程技术人才。在医生、农林、法治、新闻、教育等领域人才培养过程中同样以“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中的要求为目标,努力培养以上六个领域的“适应性”应用型人才。
五、新时代对专业调整的新要求
“新时代高教40条”基本原则中第四点提到坚持完善机制,持续改进。完善机制对于民办高校而言重在创新,如何使招生、培养与就业形成联动,形成带有民办特色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把大学教育变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从市场需求出发,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业态发展实际,建立了动态化的专业调整机制,根据国家和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要,积极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和专业结构,打造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民办院校专业动态调整要遵循两个坚持原则:坚持适应性原则,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间的结构平衡和良性互动;坚持前瞻性原则,适度超前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善民生急需的相关学科专业;坚持特色性原则,凸显学科专业建设的区域特色和学校特色;坚持整体性原则,努力实现学科专业的层次、数量、类别等结构上的整体优化。
六、新时代对特色发展的新要求
“新时代高教40条”基本原则中第五点提到坚持分类指导,特色发展。原则指出引导各类高校发挥办学优势,在不同领域各展所长,建设优势特色专业。而特色发展必将是民办院校办学理念之根本,学校特色多来源于专业特色,因此民办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要以突出特色为核心。依据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找准专业培养定位、专业方向和人才的主要服务面向,明确就业主要岗位、专业核心能力要求、执业与资格要求。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及现状,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可以有以下做法:
(一)专业设置市场化。专业设置的目标是面向市场,围绕就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民办高校应充分保持对市场需求的敏感,随时对市场进行分析研究。首先应在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办学机制、政策措施上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突出特色,培养市场急需的专业人才,从而使学生就业前景广阔。只有让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三方满意,学校才有生命力。
(二)课程设置职业化。专业就是课程组合,课程体系以提高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导向,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有不同专业或专业方向所需的共同知识和技能,又要有某一专业或某一专业方向特定的知识和技能,它是社会需求、学生特长、专业特色和专业优势的集中体现。民办高校必须进行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使之更注重面向市场,面向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教学过程实践化。为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应用型高校应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比例。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案例仿真、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等。通过对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四)产教融合多元化。由于经费限制,民办院校要建设耗资巨大的仿真训练基地困难重重,必须寻求社会资源的注入。企业是经济社会的基本细胞,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人才,他们愿意参与高校对职业性应用人才的培育过程,并向学校提供物质、智力和信息方面的资源,从而获得人力资本的提升和改善企业有机构成。这为校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产学结合奠定了基础。高校通过产学合作,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管理、组织、技术、营销、咨询服务的过程中也获得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鲜活案例,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指明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发展理念和重点任务,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战略空间。高校应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高举改革旗帜,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书写高校全面深化改革的“奋进之笔”,奋力谱写新时代高校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