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开展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理论学习,加强了对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三省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促进了学院教学理念的转变。
医学影像学专业创建于1978年,是全国最早培养医学影像学高级人才的学校之一,经过40余年的发展,医学影像学院在学术队伍建设、教学条件、科学研究水平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专业特色。
一、抓内涵建设,大胆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课堂教学改革形成新突破。课堂是教学主阵地,学业考核是学生学习方式的牵引。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与探索实践,学院逐渐明确了以学生学习成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推进了以“岗位胜任能力”为目标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行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PBL、案例式等教学法和全过程学业评价,各教研室成立课堂教学改革小组,学院定期召开教学方法研讨会,形成全员、全部课程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局面,课堂教学改革发生深刻变革。
2.“以本为本”全面加强和推进课程改革。在医学影像学国家一类特色专业的基础上,不断夯实内涵建设,向一流专业靠近。以“以本为本,四个回归”为依据,实施课程改革,依托学院学术委员会,认真梳理各专业课程设置,在新一轮培养方案修订中,取消三门落后时代发展的课程,增加了《医学影像信息学》、《分子影像学》《人工智能》等三门学科前沿课程,并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或知名企业工程师来院进行学科前沿知识和新技术讲座,丰富学生们的知识和眼界。
3.继续开展“早临床”教学改革工作。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是医学教学改革的趋势。建立了临床一线教师联系班级制度,为每个班级指派一位兼职班主任,结合学生们所掌握的知识,带领学生们开展形式多样的早临床工作,收到很好的效果。
4.启动新一轮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国家制定的专业标准为依据,紧密围绕提高毕业生考研率、就业率和执业医师通过率,参照行业标准和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并兼顾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进行了修订。在医学影像学专业基础上拓展超声诊断学专业模块(方向)和影像工程模块(方向)。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基础上拓展放射治疗技术模块(方向),使学生培养的专业性更强,满足社会对超声人才、放射治疗技术人才和“医工结合”型影像人才短缺的需求。
二、强化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过程
好的教学管理是各项教学工作的保障,从2010开始建立《医学影像学院教学管理档案细则》,包涵课程建设、学科建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管理和考试管理等,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和完善,由原来的40多个指标,改进为目前的54个指标,使教学管理有标准,管理工作有抓手,教学管理工作取得可喜成绩,走在前列。
三、建成现代化实验室,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
为培养“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适应岗位快”的应用型人才,加强了影像技能中心各项功能的完善和建设。相继建立了模拟仿真训练实验中心、电生理信号采集处理实验室、超声视频直播传输实验室及影像诊断数字化阅片中心等现代化实验室,大大提高了学生们实践能力培养。
四、激励人才成长 加大师资队伍建设
重点引进紧缺专业人才、高层次人才和国内知名院校的毕业生,加大了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的在学院发展中的作用。注重培训青年教师,并对青年教师在立项、评奖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全国教学比赛,相继获青年教师比赛特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优秀奖一项的好成绩。邀请国内有影响的专家、学者来院讲学,并聘任科研能力强的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带动了学院教学和科研工作转变和提升。
五、开放视野 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深化与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泰山医学院等院校建立相对稳定的学术合作关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合作。积极推进校企合作项目,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专业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成立科技小组协助企业研发项目,将科研项目成果转化。与北京德为公司,深圳睿显公司,北京万里云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共建现代化实验室,促进学院向产、学、研的模式迈进。
医学影像学专业三次被评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是黑龙江省特色专业,2008年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评为黑龙江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2012年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学科被评为黑龙江省重点学科,2012年获得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和省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项目。2013年获得“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获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三项。
目前学院师生齐心协力,积蓄力量,正以坚实的脚步迈向夯实基础,提升内涵,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凝练特色、谋划学院科学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