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专题  >  专题新闻
搜 索
齐齐哈尔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院长郭媛: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新工科人才 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2019-03-18 15:26:14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视察黑龙江及我市时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据省委、省委教育工委《开展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实施方案》和全省动员部署会议精神,结合2017年中国教育部提出的新工科建设计划,推动高校与企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提高高校毕业生与社会实践需求之间的匹配度,为社会培养更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型工科人才。自2015年10月以来,齐齐哈尔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紧紧围绕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这一战略目标,积极响应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三部委《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精神,学院围绕“新工科”建设发展,依据“OBE”工程教育模式,主动融入行业发展,把提升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能力作为学院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坚定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之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式的转变

  从以学院专业为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向与政、校、行(企)业专家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调研、论证、制定全过程的转变,经过探索和总结,逐渐形成“企业宣讲吸引学生、专家讲学教育学生、企业实践培养学生、校园文化走进企业、团队培训服务企业”的合作办学模式。

  通过不断努力和改进,专业人才培养实现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技能、重创新培养的转变,呈现出“五结合五个重点”的特色,即:注重课程体系设置与岗位需求相结合,重点考虑岗位实际需求;注重基础理论教学与基本技能培养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注重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重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通识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注重校企合作培养、工学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从学院为主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向校企协同育人的转变,吸引企业参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开办了“凯捷班”,“华信班”、“柯莱特SAP定制班”等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实验班。针对专业学生较多,实习、实训难的问题,主动转变,实现教学模式化整为零,需求导向,校企共赢,注重在企业真实项目环境下培养学生,并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项目经理组成的“导师组”,针对企业实际项目,共同完成一年的教学工作,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三、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

  从专业教师单一授课向校企共同组建教学团队的转变,着力解决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的问题。专业与合作企业建立协同教学专家数据库,根据专业发展的岗位核心能力要求,主动邀请行(企)业专家担任课程主讲或讲授课程的部分章节。通过企业项目经理参与授课,将最新的技术和市场化的行业意识引入课堂,给学生营造了贴近行业、贴近企业、贴近最新技术的良好环境,激发了学习热情,拓展了学生视野,增强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师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的转变

  从强调教师单纯科研成果考核向科研成果与科研转化为教学成果相结合考核的转变,鼓励教师将科研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让学生从“学而知之”到“感而知之”。产教融合是高校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重要途径,高校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而企业则是实现知识向生产力转化的主要场所。因此,将两者结合起来必将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高校和企业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为校企合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探索更加高效的合作途径一是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建立“前期有孵化、后期有收益”的支持体系,鼓励师生开展科研创新及成果转化。

  五、课程育人载体的转变

  从强调课堂教学的育人载体向课赛结合、学做结合的育人载体的转变,营造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良好氛围,以竞赛为载体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坚持“以赛代课,以赛促学,课赛结合”原则,构建了以“创新、创业育人计划”项目为基础的国家、省、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竞赛体系和特色创新创业科技节活动,不断浓郁创新创业氛围。近年来学生完成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0余项,科技创新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励70余项。

  六、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转变

  从传统的实验、实训、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向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转变,实现学生由会考试型向学做人做事型的方向转变。主要采取“打造3个平台,开展“4创”能力培养”来完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打造“3个”平台

  1.打造校企合作平台,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把企业真实的工作情景、真实的工作任务、真实的工作岗位引入学校,让师生团队深度融合。目前,我院正与中国凯捷咨询有限公司、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构建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就业新途径,深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努力实现人才培养、学生就业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2.打造专业产业平台,用真实项目培养人才。依托专业产业平台,实施真实项目驱动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辅助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实训。同时我院的老师也可以利用这一平台,充分发挥人才、技术、信息优势,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创新及产品研发,做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更好地发挥该实验室的作用。

  3.打造创新型团队平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水平。精心培育创新型团队,营造科技创新创业氛围,主要以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载体,打造创新型团队平台,催生出一批就业、创业明星。

  (二)开展“4创”能力培养

  1.创新能力培养。结合专业实验、实践特点构建多层次创新性实验项目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建立激励机制,活跃创新实践环境。

  2.创意能力培养。结合专业特点运用所学的理念、手段和方法,通过创意训练提高创新型产品的美观度,在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以及各类竞赛等环节实施创意能力培养。

  3.创业能力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加强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创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4.创造能力培养。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加强大学生创造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发挥团队创造力。

  七、学院建设模式的转变

  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创新培养模式,从学校为主建设学院向校企协同共建学院的转变。目前,我院与大连华信计算机股份限公司共建“华信大数据学院”,以与行(企)业协同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为牵引,以共建专业为载体,按照专业体系与行业链条对接的要求,学院将服务同一行业链的关联计算机、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专业重组为计算机大类专业群统筹管理,构建特色计算机大类专业群,使专业建设更好服务行业的需要。

  结束语:

  齐齐哈尔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近年来的转型发展,正是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学院整体改革,尽管变革时间不长,但在很多方面都有飞跃式的发展。面向未来,学院将继续遵循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原则,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为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的技术应用型优秀人才。

责任编辑:王蕊

【专题】全省教育系统解放思想推进高质量发展大讨论活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