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如宝玉,需切磋琢磨,方始成材;人才如栋梁,若济济有众,便可擎天。“百年树人”道尽了人才养成的艰巨而不易,更说明了人才的难寻和栋梁的难得。可是何为人才?本文认为人才应该分为三个层次,即知识的层次、能力的层次和精神的层次。若知识如人的血和肉,能力就是筋和骨,而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就是人的灵和魂。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1917年曾说道:“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是学生步入社会前提高自身素质、增长知识技能的重要阶段,大学课堂更是高等教育的主战场,而真正高水平的高等教育,重要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在专业成才,更要强调的是让学生精神成人。厚植本科教育这个“根”和“本”就是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
一、立德树人,教师是关键
教育的目的首先是人的教育,健康的教育,然后才是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品质,让他们有能力去面对成长中的挫折、学业上的压力、情绪上的波动;评价一名学生,成绩是一方面,强健的身体,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同样重要。高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其次才是人才,我们不能过度强调人才,而忽略人本身。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要努力探讨学科德育的特点、规律,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融思想政治教育于各门课程教学之中。
思政教育重在明理入心,而“理”必须随着中国实践的步伐不断提炼总结,充分具备对现实的阐释力。要做到专业课与思政教育在互通中“传道”,事实上,每门课程背后都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法,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作用和对学生的引导作用,迫使教师转换身份跳出原有框架,不断完善自己看待世界、思考问题的方式。专业课、思政课从来不曾割裂,每一门课都应该求真、触情,并传递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要符合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课程的本质特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适度、力度和结合度,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要努力让自己知识面广阔,同时努力实现科研和教学间的相互转化、各类知识间的相互转化。
二、立德树人,教学是途径
教学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激发每一位学生、成就每一位学生”。教学目标不只是通过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获得独立地分析和解决些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要将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和进展带入课堂,培养学生具有钻研和探究精神,指引学生不局限书本,要将眼光与视野拓宽至整个学科领域和祖国的科研前沿上。引导学生们不管将来身在何处,从事何种职业,他们都要成为一个能自主学习、自我正确评价并能承担责任的人,引导学生具有世界胸怀,全球意识与眼光,有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学方式应将探究式、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模式纳入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听讲、阅读、示范等低效的被动学习方式。信息时代下的教学改革是打破传统学校边界、教室边界、教材边界和课堂边界的新型教学模式,,倾向于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的信息化,教学更加注重抛出问题,激发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实作演练、转授、立即应用等高效的主动学习方式。同时结合创新创业思维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成果、甚至能研发产品的思路,学生在学习力、表达力、领导力、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都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三、立德树人,教材是依托
教材是落实育人要求的重要依托。组织和鼓励教师编写更多包含中国智慧、体现价值引领、代表东林水准的“课程思政”好教材。同时,将以提升教师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为重点,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课程思政”的推广提供全面支撑。高校至少应该要承担三种功能,即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学术志向的确立和学术热情的激发。好的教材能够有效帮助实现以上功能,通过教材构架德育与科学桥梁,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引导、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四、立德树人,凝练适合东林的文化传承与品格
教育不能千校一面,要充分体现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此儒者之学,必至参天地,赞化育,然后为功用之全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学校应不忘“建校伊始,创业惟艰”,结合时代要求提出“团结拼搏、自我激励、发挥优势、争创一流”的办学主张,坚持“学参天地,德合自然”的东林应凝练出独特的文化品格,寻求适合学校的高品质发展路径:突出高品质的教学质量、构建高品质的课程体系、提供高品质的校园生活、培育高品质的教师队伍、实施高品质的国际办学、打造高品质的“智慧校园”等。
当今,我国正面临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发展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的。“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本者在学校”。高校应从适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潮流、适合国家和社会对人的思想道德修养要求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高校所有课程都要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必须同频共振。”这样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方位、各个层面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