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几年来两次视察黑龙江,深入林区、农村、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单位调研,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方法论对我省的发展做出了重要指示,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为龙江全面振兴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土生土长的每个黑龙江人都热切盼望着我省的振兴和发展,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让黑龙江重新腾飞。
一、正确认识龙江经济发展的优势
哈尔滨华德学院是省内最早开办工科专业的民办高校,一直坚持工科为主,经、管、文、艺协调发展,所以特别关注我省机电、汽车、电子、计算机、建筑等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近几年随着大量国有企业改制、高科技企业逐渐兴起,经济总量降低,基层技术人员的需求减少,工科专业省内就业学生人数递减,但总的省内就业占毕业生的60%左右,数字说明省内的用人岗位还是吸引学生的。其实我省的工业基础非常好,种类繁多,多数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我省的人才优势是其他省份无法相比的,众多的国有企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员,他们工程经验丰富、工程规范熟悉、设计和工艺水平高。虽然有一些科技人员南迁,但多数人黑土情节浓厚,不愿离开生长的城市。
基于我省良好的工业基础,新型老工业基地改造的人力资源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况且还有80多所高等学校作为支撑。作为工科为主民办高校工作者,对我省的发展充满信心。
二、结合华德学院开展政校企合作的实践探讨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
1.华德学院与经济发达地区开展政校企合作简述。
华德学院从建校之初就确定了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定位,主要培养一线工程师、设计师和管理者,始终将校企合作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途径。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新工科建设等背景下,长三角一带经济发展迅速,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我校抓住发展机遇,与当地开展了广泛的政校企合作。
通过浙江宁波市鄞州区和北仑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开展的校企对接会议,接触到浙江吉利汽车集团、乐歌人体工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宁波金田铜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大型上市公司,从3+1模式开始校企合作,现在已经发展到企业文化、设备、技术人员进校园,建立校内实训基地。2018年4月成立了“华德—吉利学院”,是吉利汽车集团在集团外的唯一一个冠名学院。
通过苏州吴江区人设局牵线搭桥与中达电子(江苏)有限公司的校企合作已有12年的历史,以“台达班”的模式运行,双方的课程早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
通过苏州昆山开发区人社局召开的校企合作年会,与开发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针对开发区内多家企业面向行业开展“卓越工程师”订单班,从生产实习过渡到就业实习。
以安徽芜湖市机器人产业园滨江公司作为联系载体,为芜湖机器人产业对口输送“新工科”短缺人才,并计划开展更为深入的多方位合作。
以上合作均是由政府部门搭建平台,为所在区内企业提供全面服务。我校在校企合作中投入了大量精力和财力,不仅仅将校企合作作为提高学生就业层次和水平的一项工作来抓,更通过校企合作有力推动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保持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与当前的科技发展接轨,至少不落后。多年的努力也赢得了当地政府部门的多项奖励,如“校企合作标杆学校”、“最佳校企合作单位”等,还获得北仑区、吴江区、昆山区政府的资金奖励,当然企业也投入大量实验设备用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2.建立政府职能部门、学校、企业联动机制是保障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
结合我校在经济发达地区政校企合作的实践,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认为构建政、校、企三方联动机制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有效途径。
人力资源部门主动作为,本着为区域企业做好人力资源服务的宗旨,从招聘开始,到在职员工培训、落户、保险,以及工伤、纠纷等等提供全方位的主动服务,而不单单是行政管理。深入区域内企业了解用人需求,主动联系高校,积极搭建校企对接平台,可以统一组织多家企业进行校园招聘,解决学生到岗实习和就业中各种问题。这样企业少了后顾之忧,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内部管理和生产上,提升经济效益。
通过政府部门把关,学校选择合作企业更直接和便利,通过校企双方互访考察调研,确定适合双方的合作模式展开合作。学校以校企合作为载体,将企业用人标准、企业生产管理与流程、前沿技术等与学校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更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了解所学专业在未来职业中发展情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企业应主动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在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即缩短了企业新员工培训时间,节约成本,又获得了企业所需的人才储备。通过与学校的深入合作也会在技术革新等方面进行合作,推进企业快速发展。
三、民办高校与民办企业协同建设与发展
民办高校与民办企业两者风险意识都比较强,都具有生存的危机感,机制也相对灵活,特别是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往往比较接近,双方比较容易达成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从我校的校企合作实践中也深有体会,双方合作意愿比较强烈,在理念认同、人才能力需求等方面共识比较多,合作形式和内容很快会向纵深发展。如我校的“台达班”,班级人数稳定,有的高考生专门为进“台达班”才报考华德,校企双方早已形成良好的口碑。
特别是技术力量比较薄弱的企业可以与民办学校首先从技术方面开始合作。民办学校多是“双师型”教师,要求教师定期参加企业挂职学习,实践应用能力比较强,有的教师本身即来自企业,有企业工程背景。学校的实践课程设置注重工程能力的应用,很多实训课就是做工程项目。所以双方可以优势互补,合作组成技术团队,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开展新产品研发设计试制,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民校和民企建立协同关系,成为“合伙人”,无论从企业发展、教师提升、学生培养等方面都是互惠互利的,对区域经济发展和激发校企内生动力应该有实质意义。
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龙江是当代人的机遇和任务,作为民办高校工作者应勇于承担和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为我省的大发展培养适用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