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在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本科教学改革“新时代”。新时代对于中国的一流本科教育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我们建立新思维,更期待我们建构新格局、生成新视野。东北林业大学林学已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作为林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在这样一个新时代、新发展的重要历史时刻,中国的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大任需要我们如何更好地肩负起一流林学本科人才的培养之责?面对改革与发展,一流林学本科教育体现出怎样的新理念、新体系、新模式?我们所培养的林科大学生应当具有怎样的素质要求?
一、一流本科教学改革新理念
一流本科教育需要一流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改革工作中,我们需要更新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应该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德为先,以人为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理念引领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路径。东北林业大学林学一流学科建设,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林业行业和东北林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探求一流本科教学改革之路。
二、林学一流本科教学改革趋势与展望
在新时代背景中,在新理念引领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对于切实提升核心竞争力,构建一流人才培养新格局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目前林学一流本科教学改革还存在短板,主要表现在:
1.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都有一个观念的转变过程,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还需要待进一步加速推进以学生为中心;
2.林学一流学科发展与特色发展整体考虑,各专业发展存在不平衡的问题;
3.林学专业课在内的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尚待有机结合,将林学课程思政入脑如心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4.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还没有得到实质性体现,离对话、质疑、研讨的课堂氛围还有一定的差距,按照课程难度、深度和挑战度,林学需要进一步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建设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金课”,淘汰“水课”;
5.教学环节还没有足够控制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导致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意识还不够强烈,学生发表论文获得知识产权等科研产出的主观能动性还有所不足,缺乏驱动机制;
6产学研学科育人机制还有待完善,现在开展的工作还停留在与实习基地相关企业签署为专业提供实习场所合作协议,没有建立起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企业、科研院所和相关行业部门在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工作中参与度低,无法满足认证标准提出的全过程协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要求;
7.林学还需进一步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接轨,固本强基打造一流本科教育,目前还尚未形成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合力。
理清新时代人才培养,特别是“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一流本科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以期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具体展望浅谈如下:
1.准确把握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形势要求: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点,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转变只重视专业知识,而忽视课程体系、专业体系、科技体系等,树立只有以人为本才能使知识发挥更大效能的理念,形成新时代教育理念的共识。
2.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学习宣传《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明确新时代教师职业规范,划定基本底线,深化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相结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大力推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高层次人才走上本科教学一线并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水平,完善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组织多种形式的基层教学组织,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3.大力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双一流”高校要率先建成一流专业,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定期更新教学大纲,适时修订专业教材,科学构建课程体系。适应高考综合改革需求,推动招生与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加强专业质量建设,提高学生和社会的满意度。
4.着力开展“课程思政”的实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实现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扩展,是充分发挥课程价值教育功能,在办好思政课的基础上,不断推动其他各类课程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路径。
5.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借助智慧教室、物联网实验室,打造适应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需求的环境。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仿真等现代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规划建设一批高质量慕课,示范带动课程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促进教师在课堂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上多下功夫,多花精力,产生更优的教学效果,打造一系列林学金课。完善实验室的开放工作平台,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为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活动提供了载体的支持。
6.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建立与社会用人部门更加紧密的人才培养机制。健全教师队伍协同机制,统筹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双向交流,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健全资源共享机制,推动将社会优质教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健全管理协同机制,推动相关部门与高校搭建对接平台,培养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推动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向本科生开放,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条件,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加快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宽广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
7.搭建创新创业实践课程选修平台:搭建创新创业实践技能竞赛平台,组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团队,创新创业教育在于广泛地“种下创新创业的种子”,基于基地良好硬软件条件为依托,优质教学团队为支撑,政府-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多元需求为支点,开展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科研能力提升培训等形式培养人才,造就一批切实能解决技术难题和创造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专门人才,凝聚联盟合力,形成一个立体式的创新创业培训体系,有效地促进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