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创新女神” 哈尔滨工业大学李惠
2018年04月22日 03:59   编辑:平静


  2005年获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6年评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及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 2006年获第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提名奖、2010年获何梁何利奖。现任国际结构控制与监测学会理事长(首次华人担任),获2015年度国际结构健康监测年度人物奖(首次中国大陆学者获奖,国际首位女性获奖者)。

  长期从事土木工程中的人工智能、土木工程数据科学与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结构振动控制、结构防灾减灾、纳米材料与结构的研究。李惠教授在国内外率先开展土木工程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及工程的研究,研究了从大数据中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数据隐含的土木工程特性;发展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土木工程损伤识别方法、突破了土木工程领域长期以来损伤识别的难题,发展了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桥梁荷载时空识别方法和机器学习的随机场模型,发明了透明了拉索,发展了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腐蚀识别和腐蚀疲劳寿命评估理论,解决了拉索腐蚀疲劳评估的瓶颈;建立了桥梁结构维修的深度强化学习架构;发展了流体动力学数据学习方法,建立了桥梁涡激振动和抖振深度学习模型、以及基于钝体表面压力预测钝体流场的深度学习模型;发展了结构地震损伤的计算机视觉识别方法。在结构健康监测领域,发展了偶极子导波监测技术,实现了土木工程导波的长距离传输和监测难题,研究了超声监测信号的稀疏贝叶斯学习算法;研究了基于压缩感知的数据采集方法,发明了移动无线传感技术,发展了无线传输数据丢失回复重构算法;发展了基于监测数据的结构状态评估理论。在结构振动控制方向,建立了斜拉索智能负刚度控制理论;在防灾减灾方向,研究了大跨度桥梁涡激振动和颤振理论,发展了流动主被动和仿生控制技术;在纳米材料与结构方向,开拓了纳米混凝土方向,揭示了纳米材料对混凝土水泥水化的影响机理,发现了C-S-H的结晶现象,制备出了世界上最轻的石墨烯气凝胶材料。主持863项目、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等20余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排名均第2)、省部级一等奖4项(排名1、1、2、2),发明专利20余项;SCI论文150余篇(最高影响因子18.96),系列国际会议大会报告60余次,7个系列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大会主席。

  国家863计划现代交通领域主题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议评审专家,牵头完成国家高技术战略预测报告-道路交通和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报告-交通基础设施。任工信部“土木工程智能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主任、交通部“交通安全特种材料与智能化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完成我国10余座大型工程健康监测系统及监测数据分析、合作实现世界上第二个斜拉索风雨振智能控制的工程应用、率先推广了耗能减震加固技术和纳米混凝土在我国的工程应用示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tructural Control and Monitoring (IASCM)理事长

  亚太智能结构协作中心(ANCRISST)理事长

  国际智能基础设施健康监测学会理事

  Journal of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IF=3.52)副主编

  Journal of Civil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副主编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顾问委员会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抗振控制与健康监测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工程与结构工程分会副理事长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曾获奖项: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排名均为第二)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

  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

  教育部发明一等奖(排名第二)

  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二)

  国际结构健康监测2015年度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