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专题  >  专题新闻
搜 索
【城事】“冰雪体育人”系列报道之二 为了再快一毫秒
2017-12-17 12:19:00 来源: 佳木斯广播电视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这是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表述。在佳木斯每个人眼中,冰天雪地是金山银山,而从冰天雪地里走出的一个又一个冰雪健儿,更尤如金山银山里的钻石,恒久璀璨。北京承办2022年冬奥会的历史际遇下,三亿人上冰雪、北冰南展已不再是政府行为,也已成为百姓健身需求、市场所向。一年有半年冰雪期、冰雪运动基础雄厚的佳木斯,这个城市与人民对于冬奥会、对于冰雪运动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那份从心底的悸动与关注,无法用语言表述。我市的“冰雪体育人”,他们当中,有的人成绩斐然,风光无限,赛场上为国争光;有的人执着一生,默默无闻,甘当冰雪运动的基石。他们身上的故事,如同雪地折射出的光芒,光彩夺目;他们身上的品质,如同光洁的冰面,晶莹剔透。为此,佳木斯广播电视报与佳木斯市体育局联办,共同推出“冰雪体育人”系列报道,采访我市不同时期的“冰雪体育人”,讲述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通过“冰雪体育人”的回顾,让我们共同感受,“冰雪体育人”与我们这座城市为我国冰雪运动曾经和一直做出的坚持与努力。

  从1962年到2017年,我市速滑运动队建队至今已经半个多世纪。从这里走出过许许多多蜚声中外的运动员、教练员,他们当中,既有至今仍在冰场为国争光的人,也有默默无闻者,每日在冰面执着地坚守。所有人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在冰面更快地驰骋,为了再快一分钟、一秒种、一毫秒……

当年的李军与小队员。(后排中间为李军,前排左四为世界冠军林孟,前排右一为世界冠军武大靖)

  在我市速滑队辉煌的历史中,风云人物不胜枚举,中国短道速滑队主教练李琰接受滑冰专业训练始于这里;奥运冠军杨扬80年代中期,在这里接受启蒙训练;世界冠军当中,隋宝库、林孟,再到平昌冬奥会冠军的热门人选武大靖,都是从这里进入国家队,继而登上国际赛场。身为武大靖、林孟的启蒙教练,李军时刻关注爱徒的成绩,谈起他们,李军的自豪、欣慰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现阶段,成绩每提升一点,都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每次回到佳木斯,他们都会第一时间回队看望教练,指导小队员训练。”李军,48岁,1米88的身高,让人很难想到他是速滑运动队的教练。“我父母身高只有1米7、1米6,我的‘基因突变’与从事体育运动有直接关系。”李军笑着说。14岁那一年,李军进入市体校,最初练的是速度滑冰,两年后改为短道速滑,19岁进入省队后,多次摘得全国冠军。

李军与现在的队员。

  小时候,一直拿冰鞋当宝。“从上小学时的‘黑龙’,到佳木斯队的‘剑牌’,再到省队时的加拿大鞋与荷兰刀的组合,我都格外爱惜。也许是老天爷赏自己这口饭吃,小时候在佳木斯比赛,几乎没拿过第二,全是第一。”李军说,现在讲起来很轻松,但当时付出的辛苦只有运动员自己知道。为了提高成绩,他与当年的队友日常训练真的很拼命,有时一天下来累得饭都没力气吃。身为队员时,李军对自己“狠”,这让他取得了不俗的成绩。1991年,全国比赛中,他与队友侯春明、张宏波、马佳庆、姜雷(替补)合作,为我市拼得5000米接力冠军。成为教练后,李军对队员“狠”,这让队里涌现出一位又一位世界冠军。“我训练时,不光队员怕我,连陪同的家长都怕。”李军说,“但当他们取得成绩后,都能理解我,明白当年我为什么那么‘狠’,能体会到我的用心良苦。其实我也心疼队员,一场比赛或是一天的训练下来,因为肌肉经过高强度的运动,屁股都不敢挨凳子,如同针扎般疼痛。但心疼归心疼,‘狠’才能出成绩。”对自己“狠”、对队员“狠”的李军,被他的队员亲切地称呼为“干爹”。李军说,这是因为他拿所有队员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林孟在国家队的训练比赛间歇,时常打电话、发微信,嘱咐我说‘干爹啊,注意身体’。今年四月份,国家队放假,武大靖回到我市后立即来到队里,看望队里的教练,还帮我指导师弟师妹们训练。队里的小队员都是他的‘粉丝’,抢着和他照相……”目前,在李军等教练的严格带领之下,我市速滑队成绩优异,国家队现役队员中有3位是我市选手,省队达到16人。运动成绩也为李军带来荣誉,市五一劳模、市特殊人才、省十二届党代表……都成为李军努力付出的见证。李军说,作为一名地方队的教练员,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辛苦只为让运动员提高自己的成绩。许多人都知道杨扬、王濛、武大靖,但对于冠军的教练又有多少人知道呢?运动员的成功,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与天赋,更有教练员的付出。正是有了像李军一样的教练,才让冰上驰骋的冰雪健儿,快了一分钟,快了一秒钟,快了一毫秒……

责任编辑:李玥
【专题】2017年黑龙江启动"赏冰乐雪"系列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