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新时期的农民领航人

来源:东北网 记者:王亮

---北安市革命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李富强

我叫李富强,今年35岁,是北安市城郊乡革命村农民,也是北安革命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我分别在2012年和2016年成立了革命现代农机合作社和东胜寒地水稻合作社,经过艰苦创业、科学种田,从最开始的“单打独斗”到现在的“抱团”参与市场竞争,现在固定资产5000万元,经营土地38000亩,拉动就业500余人,人均工资收入30000元,带动农民增收1200余万元。2016年合作社销售收入2500万元,纯收入700万元。

抢抓机遇  积极组建现代农机合作社

作为一名80后农民,我经常通过电视、网络关注党的各项惠农政策以及未来农业的发展。2012年他紧紧抓住省扶持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有利契机,争取到1000万元农机装备,筹资400万元,组建了革命现代农机合作社,实行“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耐心劝说群众拿土地入股,带领大家从事土地规模经营、连片种植,采取统一购种、统一整地、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的“六统一”模式,降低了经营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益。经过几年的运营,已经由原来集中耕作7000亩发展到目前32000亩的新型合作体。现拥有大马力凯斯机车三台,迪尔1654二台,明斯克二台,凯斯7130一台,加油车一台,配套农机具24台套,农机库房1200平方米,场地6000平方米。为适应市场形势,增加收入,2014年,我投资500万元建设了日处理500吨烘干塔一处,储存库2000平方米,晾晒场7000平方米,总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使玉米实现亩增收100元,解决了我自己和周边粮食种植合作社储粮难、卖粮难问题,也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合作社成立以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和运作能力,发挥自身优势,及时改良新技术、更新新机具,达到了农业生产与市场的有效衔接,带动身边群众共同致富。目前合作社职工达43人,年均增收5万元;在合作社的拉动下,有4200人受益,年人均增收800元。

近年来,我还积极配合市农业主管部门和农机部门开展政策落实和新技术推广。2016年,我积极响应我省“米豆轮作”政策号召,调整种植结构,大豆种植面积从2015年的5000亩增加到17500亩,玉米种植面积减少到5000亩,同时积极开展农业“三减”,应用生物有机农药和肥料,打造绿色有机农业。当年,种植的大豆亩产140公斤,玉米亩产500公斤,总销售收入2200万元。种植的大豆大部分为大豆种业返种,其余则销往大豆加工企业,而玉米直接销售给了象屿金谷玉米加工项目,降低了烘干和运输成本。今年,我积极配合市农业局在城郊乡建民村建立大豆高产攻关示范方,面积10500亩。遵循现代农业发展规律,实行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坚持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集聚优势资源,提升生产标准,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推进农机作业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进程,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

随着市场经济的多元发展和变化,我开始谋划更好的致富增收项目,以此来抵御风险,带领群众创造更高的生产价值。2016年,我投资2300万元组建寒地有机水稻生产基地,这个水稻基地有智能育秧大棚100栋和智能催芽车间、智能育秧车间各1栋,可为5万亩水田提供优质种子、工厂化育秧、机械插播、机械收割等全程社会化服务。基地物联网控制水稻种植系统实现了万亩稻田全覆盖,可以监测蟹稻生长的全过程,实现农产品可追溯,为北安蟹稻大米绿色品牌销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利用现有5000亩稻田发展鸭稻、蟹稻,收获更多农副产品,为延伸餐饮业提供优质货源,由于种植的蟹田稻是绿色有机水稻,秋后收获后即被水稻加工企业收购。而螃蟹是订单养殖,蟹苗全部从盘锦购进,秋季回收成蟹,实现了蟹稻双赢,由于经验不足,我边干边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年末一算账,纯收入达到300万元。未来3至5年寒地水稻种植面积将扩大到15000亩。他还准备逐步探讨稻米副产品(秸秆、稻壳)用于气化供水取暖,发展养殖业,并建设沼气站为农家庄园及农业生产供电、供有机肥料;合理科学利用现有资源,43栋育秧大棚在春季完成好钵体育苗后,在5月末至7月期间种植叶菜类及育秋季延后果蔬秧苗,7月末、8月初开始定植延后油豆角、西红柿、黄瓜及嘎啦果等优质果蔬产品,发展观光采摘农业。现有2300平方米办公楼改建成接待中心,集农家乐餐饮、网络销售和接待为一体,充分为有机稻米打品牌战略提供优质平台。目前该基地又新增职工51人,进而吸纳更多的群众加入到这个新型合作体,实现共赢。

    在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我的合作社经营也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土地规模经营实现“人土分离”,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运输、经商、养殖、劳务等二、三产业,收入不断增加,同时也有很多农民把土地流转给我,搬进了位于北安市内的农民新区,提高了生活质量,加快了农村城镇化进程。

发挥作用  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真的富。作为一名农民党员,我深知不能只顾自己创业致富,要致富不忘本,更要坚持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对入社的农户每亩保底400元,风险自己承担,有效解除了农民种地的后顾之忧。合作社带动40多户农民参与经营、共同致富,还常年拉动本村农民在社内就业100余人。对有需要帮助的种植户统一采购种子、化肥、农药,并为他们提供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提供播种、中耕、收获机械,帮助销售和仓储。

依托农机合作社,我还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通过操作示范、现场讲解、技术指导等方式,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培训出了一批农业生产、农机操作的科技示范户。每年他还投入一定资金用于开展技术培训、科普讲座等,在组织开展农村科普工作、带领农民致富、提高农民素质方面起到了带头作用。

心系群众  扶贫济困解民忧

我创业致富的过程,也是我和百姓心连心的过程。我始终认为:“我的富裕是靠党的政策给的,在我的致富过程中,市乡两级政府、市农业局和乡亲们都给了我很多的关怀,帮我解决了很多难题,我要力所能及地多做些事情,发挥一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我的厚爱。”

在革命村,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的,我总会坚持第一时间到场,能出力的绝不二话,能出钱的更是没的说。贫困户张贵山家老两口常年多病,丧失劳动能力,从2011年就将家中51亩土地流转给了我。我坚持定期到家里看望,有什么困难就及时帮助解决。2012夏天,张贵山老伴生病,家里拿不出钱来,我送去了3000元钱,又开车将老人送到了医院。两位老人感动地说:“你这孩子,对我们就是好,有感情!”村民的土地大部分都流转了,烧柴成了问题,我就把秋收时的玉米秸秆免费送给村民200余户,年均价值2万余元,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我亲自开车给送到家,已连续4年都是这样做的。

2014年秋,我正在建民村地块收割玉米,看到地里有一个人在拾荒,走路很费力。这样的一桩小事引起了他的注意,我向本村村民打听这位拾荒者的情况。原来,这位村民叫隋树青,住在建民村三屯,她本人左眼失明,老伴长年有病,儿子先天性双目失明,家里十分贫困。得知情况后,我二话不说就给他家送去两袋米面。2015年春节,又买了几箱水果去看望老人,还留下了500元钱,事后我找到建民村党总支,主动提出长期包扶这个家庭,我时刻关注这个家庭的点滴困难,每到过年过节,这个带有“不幸”色彩的家庭,却有着与普通百姓家庭同样的热闹。几年来,我做了多少这样的事自己也记不清了。

2016年扶贫攻坚工作在全国打响,我市的工作目标是2016年底脱贫率达到80%,我主动请缨要包扶几户贫困户,经过开会研究,贫困户居住比较集中的17户划入他的服务区。我第一时间入户与村民建立联系,了解生产生活难题,送钱送物,帮助求医买药,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我就吸纳他们到合作社务工取酬,截止2016年底,我帮扶的17户全部通过了脱贫验收,但是,我要继续帮扶,让他们达到一定程度上的富裕。

展望未来  谱现代农业新篇章

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将坚持“民主化管理,市场化发展”的合作社管理原则,努力吸收和发展农民成员、壮大经营规模、增强服务功能、树立品牌意识、规范运营机制,努力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8年,我计划种植旱田35000亩,紧跟市场调结构,针对黑河市发展非转基因食品大豆生产及加工规划,以种植有机大豆为主,打造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亩产攻关田。同时计划种植16000亩水稻,其中蟹稻面积达到10000亩,打造我省最大的水稻种植基地和蟹稻种养基地。未来还将不断扩大蟹稻田种植规模。目前我正在筹措建设水稻加工项目,计划建设大米加工车间1座、稻谷库及成品库等相关配套设施,年加工7000吨精制有机大米项目,争取尽快实现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打响北安蟹田稻和稻田蟹品牌,走绿色有机品牌道路,同时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

一腔热血  书写无悔青春

“一支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我在创业路上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为自己带来殷实的收入,同时也让广大群众鼓起了腰包。我要坚持乐于奉献的精神,始终不忘作为一名党员的义务。

作为一名党员,我积极投身村域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建设。2015年我的合作社所在建民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新修一条近1公里的白色道路时,出现资金紧缺的状况,我得知这一消息,及时为村委会送去修路捐资款27万元。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积极参与垃圾清运等各项劳动,建民村的百姓看见这么个大老板都能满身灰土、满脸汗水地参加劳动,倍受激励,纷纷加入到建设美丽家园的热潮中,他们不再计较报酬、不再计较得失了,一个美丽、和谐、文明、向上的村落很快展现在人们面前。自2014年以来,我还利用拥有大型农机具的方便条件主动承担起冬季村屯道路的清雪,4个屯20公里,保证了村屯道路的畅通,为村集体经济累计节省资金10万余元。2016年,在我组建的第二个合作区所在地双青村,在了解到村里在建设“六室十二有”的党员阵地工作中有困难时,我主动压缩自己的办公场所,将合作社530平方米的办公室让给村里使用。

就这样,我以自己满腔的热情和无悔的追求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拼搏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在奉献社会为民服务中,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