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前行,当从容有度,自信自强。路遇艰难险阻,须勇于铲除,不绕行退缩,不姑息为患。对事业有益的事,应敢于担当,纵然纷繁复杂,不屈而避之,不失高远之志。对新生事物,要敢闯敢试,纵有百转千回,不降格以求,不半途而废。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追去吧!
当一方土地见证了你的许多成长和变化,而这种成长和变化又是你意料之外的,就会觉得这方土地已经成为你生命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了。
我从1982年大学毕业就开始在齐医工作,那一年,我24岁;于1993年任第一附属医院院长,那一年,我35岁;于1998年任医学院副院长,那一年,我40岁;于2004年任医学院院长,那一年,我46岁。至今,我已在齐医这片土地上工作、学习、生活了34个春秋,对这片土地知之愈深,爱之愈深。
我是幸运的,走过的路是丰富多彩的。从小学到中学全程经历了东风浩荡、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得到了“战斗”的洗礼;高中毕业后又恰逢国家恢复了停止十年的首届高考,让我成为一名大学生;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逐渐长大,在风华正茂的而立之年走上了医院和大学的领导岗位;今天,又体验到了改革开放后大发展带来的获得感。经历就是人生的财富。
在事业的道路上,我近乎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对每个阶段的工作和工作的每一个方面,无论大小,都尽己所能,力争做好。
大学毕业后的前十年,我在医院从事制剂工作。医院制剂室一共十来个人,其中一多半是“接班的”。每天干的都是洗瓶、配料、灯检、搬运等体力活。一位刚来医院工作的校友来看我,见我脚穿水靴,身带围裙,正在刷瓶子的工作状态,发出了“大学白读了”的叹息。
或许是因为年轻,或许是那个年代的磨练,我没有感觉工作那么艰苦。当时,制剂室生产的大输液成品合格率常常达不到50%,既造成经济损失,也大大增加了工作量。经过反复研究,我对生产工艺的多个环节进行改进,最终使产品合格率达到98%以上。1985年,在全国实行企业承包管理的背景下,我也以承包人的身份负责医院制剂生产经营工作。我们生产的大输液几乎占据了齐齐哈尔地区各大医院的市场,为医院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制剂室的同志们也获得了很好的利益回报,成为在80年代末全国大抢购风中医院员工的排头兵。
学习对我来说始终是一种乐趣。当时既累又紧张的工作并没有让我停下学习的脚步。大学毕业后,工作之余只要有时间,就看书学习。早晨边跑步边学英语,晚上学习专业知识,常常学到10点多钟。我对英语有着天然的情感,那时,英文资料十分匮乏,一直坚持订阅《英语学习》、《科技英语》和《21st Century》报、《China Daily》报等英文期刊报纸。每当公出有空,书店都是必去的场所,英文读物和药学工具书是我最青睐的书籍。不仅自己学习英语,还希望大家也学习英语,我们用奖金购买了6张书桌,在制剂室建了一个小教室,工作之余主动为科里的同志讲英语,既没有讲课费,也不计学时。记得改革开放初期进入大陆的《上海滩》、《万水千山总是情》等几部港剧如久旱甘霖,让当时各单位和各家庭有限的电视机前都挤满了观众。每当晚上我学习完从制剂室回去时,宿舍一楼门卫室内的一台黑白电视机前也总是坐了满满的人。学习的欲望源于内心,持之以恒地学习则源于一种心境。那些拥有宁静心境的人,不必靠“外在的热闹”来填补内心。正如一位诗人所说,在沙漠里能够安居的人,内心里面有一片绿洲;在绿洲里面不能安居的人,内心里面是一片沙漠。
天道酬勤,我从初级职称晋升到高级职称,都一帆风顺。在晋副高级职称时,材料达到省拔尖人才的破格标准,没占单位名额直接进入省级评审。先后荣获“鹤城十大杰出青年”、“黑龙江省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称号。
1993年12月,我从药剂科副主任岗位一步直接走上第一附属医院的院长岗位。现在想来,当时学院的领导真够有魄力的。按照惯例,医院的院长一般应从临床科室,尤其是内外妇儿等大科的主任中产生,而我是药学专业人员,又是科室副主任,在那个干部没有年轻化的时代,让年仅35岁的我出任医院的大院长,既要突破领导班子的观念,还要让广大医务人员尤其是一些老专家能够认可,实在是件不容易决策的事。多年以后,学院一位退休的老领导问我,在我任学院院长后是否看过自己任医院院长时的考核材料。其实,至今我也没有看到。他说学院党委之所以能够做出让我当院长的决定,是因为在“普选”中我的职工推荐票遥遥在先。年轻气盛,荣此重任,自当勤勉自励,夙夜在公,开拓进取,一往无前。在任医院院长的第四年作述职报告时,我说了“三个第一”和“三个三倍”:在齐齐哈尔市引进第一台核磁共振,建立第一个生物治疗中心,成立第一个甲状腺门诊;医院收入增加了近三倍,职工的收入增加了近三倍,医院的固定资产增加了近三倍。
1998年,我来学院工作不久便意识到,领导和教师的学历背景对提升大学的学术意识和学术水平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想想自己这些年来一直忙碌在医院的业务工作上,至今还是本科学历,长远看来对分管的科研及教学工作不利。于是,一鼓作气,连续考取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这两次学习研究的经历,使我的科研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对大学学术科研内涵的理解也更为深刻。
学习是自觉的,工作也是自觉的,学习和工作已经成为我的一种习惯,或曰我的一种生活方式。直至现在,只要坐在办公桌前看上几分钟书或阅读几份文献,心情就会立刻放松下来,进入一种怡然的状态,甚至一些感冒不适的症状也会随之消失。
岁月不居,光阴荏苒。一路走来,外面的人可能不太在意这里曾发生过什么,曾经的艰辛与平凡也没有给外面的人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但曾经的故事却在齐医人心中有着太多的感触和不轻的分量。今之视昔,亦犹后之视今,平凡中映出不平凡,抑或伟大。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走过70年历程的齐医,以崭新的面貌迈进了“十三五”,今后的道路将更远更长。顶层设计,需要智慧、眼光,更需要胸怀。一个重中之重是百年树人,始至今日,全力推进人才强院战略;三大任务当只争朝夕,众志成城——全面深化“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打造“特色本科高校”升级版;全面建设“学术型”医院,推进“医疗航母”新行动;全面打响“申硕”大战役,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最终胜利。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大学之大,非一日之功。齐医,志存高远,厚积薄发,向着医科大学的目标努力奋进。齐医,脚踏实地,同心携手,向着光明的未来不断前行。
励精图治是过去,是现在,也必将是未来。笃行之志,从来不移。未来的齐医,我深情地期待!
(本文作者为齐齐哈尔医学院院长、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