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古称大鲜卑山,是中华古文明发祥地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东汉后期至两晋时期为鲜卑拓跋部辖区。1695年,康熙皇帝降旨开辟嫩江到漠河的驿道,沿途设驿站33处。清朝后期,大兴安岭采金业崛起,年产黄金最高达10万两,古驿路由此命名为“黄金之路”。民国时期,大兴安岭先后受黑龙江省、黑河、呼伦贝尔等地方政府管辖。抗战时期,原新中国黑龙江省省长陈雷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领抗日联军与日寇转战于密林深处。抗战胜利后,我区于1947年建立了人民政权。新中国建立后,分别于1955年至1956年、1958年至1959年、1964年先后三次开发建设大兴安岭。1964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以会战的方式开发大兴安岭林区,1965年,林业部和国家经委批准成立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林业管理局与特区人民委员会实行政企合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开发历程使大兴安岭拥有了以神州北极为代表的“北”文化,以大冰川、大冰雪为代表的“雪”文化,以大森林、大湿地为代表的“绿”文化,以鲜卑和古驿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抗联和大兴安岭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鄂伦春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大兴安岭林业生态文化格局。
史迹遗存
嘎仙洞石室:“嘎仙洞”是古代鲜卑族人的发源地,嘎仙是鄂伦春语“猎民之仙的意思。“鲜卑石室”嗄仙洞是拓跋鲜卑的祖庙所在之地。嘎仙洞是天然山洞,洞口在高出平地约25米的峭壁上,面积约2000平方米,最高处达20多米。西北有一向上的斜洞,坡度约20°。主洞中部放置一块约3米见方的天然石板,地下堆积较厚的青苔。洞内西壁上有北魏太平真君拓跋焘派遣中书侍郎李敞来祭祖时刻的铭文。在地表以下1.3米的黄色粘沙土层中,曾出土有打制的石器,表明这里可能存在着更早的文化遗存。
古城岛雅克萨古战场遗址纪念碑
雅克萨古战场遗址:雅克萨古战场位于漠河境内。1650年(清顺治七年)9月,中国领土漠河雅克萨被沙俄侵略军强行占领,并修筑大量工事,取名阿尔巴津诺。1684年雅克萨已成为沙俄侵华的军事基地。清政府为稳定边塞,收回领土,于1685年开始了雅克萨之战。康熙皇帝趁平定三藩、台湾已统一的有利时机,对沙俄侵略者实施反击,并一举取得了胜利。截至2011年,在雅克萨古战场遗址上,当时的炮台、城堡仍清晰可见。
李金镛祠堂:位于漠河金沟林场。清代爱国名人李金镛,清光绪十四年奉朝旨深入漠河开矿屯垦。2007年,漠河县投资650余万元在原址上进行重、扩建。祠堂主殿陈列着李金镛塑像、清政府有关老沟金矿事宜的奏折及部分实物文本。东厢房为幕僚馆,陈列着刻有协助李金镛创办和管理金矿的90余名幕僚的浮雕画;西厢房为功德馆,陈列了2000余件出土的采金工具和20余幅图片。
胭脂沟:位于漠河县西林吉镇,又称老金沟。它全长14公里,是额木尔河的支流,以盛产黄金闻名于世。相传,1877年一位鄂伦春老人在此葬马掘穴,不但发现了许多金苗,还在老沟河底捞起的河沙中发现金沫几乎占了一半。此消息迅速在周边地区传开,吸引了大批俄国人来此窃采黄金。与此同时大批中国人也逐渐寻金而来,仅1883年至1884年两年就盗采21.9万余两。1887年清政府指派北洋大臣李鸿章督办,调吉林候补知府李金镛主持办理漠河金厂。仅1889年清政府从这里就获得黄金达两万两,1895年获5万多两,老金沟的黄金开采达到了顶盛时期。胭脂沟开采黄金100多年来,这里的沙土已被筛淘过几十遍,但仍可淘到黄金,可见黄金储量之丰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