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泉县幅员面积3599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186个行政村,总人口56万,是全国闻名的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几年来,我们在省市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有关部门的鼎力支持下,按照党的十七大“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的总体要求,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关注民生的长远大计来抓,大力实施“五个三”文化惠民工程,全面推进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保障了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以提高认识为先导,强化“三个意识”
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具体强化了“三个意识”:一是强化政治意识。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要任务,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出台了文化事业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意见和办法,完善了推进机制。二是强化责任意识。切实明确责任,细化任务,实行目标管理,保证文化惠民工程提速增效。在站室建设上,坚持实施“一把手”工程,由主要领导亲自抓,从现场定位、样式把关、招标和施工等环节严格监督管理,保证质量。三是强化创新意识。树立新观念,解决新问题,拓展新领域,努力打造文化惠民“拜泉模式”,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使文化惠民更具针对性,更具吸引力,更具实效性。
二、以站室建设为基础,健全“三级网络”
我们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狠抓基础,优化服务,初步建成了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目前全县共建设1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86个村文化活动室,实现了乡村全覆盖。同时,建设各类文化示范村60个,文化大院360个,农家书屋96个,休闲广场55个。在县城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今年新建图书馆3000平方米,文化馆新增办公面积536平方米。对影剧院重新进行了设计维修。建设了1857平方米的青少年活动中心、850平方米的金太阳篮球俱乐部,建成了文化信息网站,规划建设6个450平方米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全部实行“六统一”(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筑面积、统一结构样式、统一招标投标、统一装修配置、统一检查验收)。在配置上做到“一场三室”(有一个可容纳100人以上的小剧场,一个图书报刊阅览室、一个文体活动室、一个多功能室),确保功能齐全,发挥作用。在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中,本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结合“六位一体”村活动室联建,结合中心村建设新建,结合教育布局调整旧校舍修建,结合闲置房舍扩建,建设了一批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村文化活动室。配置上做到了“四个必须”(必须有一个农家书屋、必须有1个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点、必须有5件以上音乐器材、必须有1处2500平方米以上的休闲广场),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
三、以机构设置为核心,组建“三支队伍”
为切实强化对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在2001年党政机构改革时,我们把文化体育工作从教育局分离出来,成立了文体局,并单独设立了文体党委,配齐配强了领导班子。文体局下设图书馆、文化馆等6个事业单位。2008年底全面恢复了乡镇文化站机构设置,配备了专职站长和工作人员,全部进行了培训,提升了业务能力。注重加强文化团体建设,建成各类群众文化团体16个,国家、省、市、县协会会员400余名。组建了文化辅导员、文化协管员和文化志愿者三支文化队伍。2009年我县举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乡镇文艺汇演,文化辅导员住在乡镇进行现场指导,切实提升了节目的档次和水平。每个村设置了一名文化协管员,负责沟通联系、管理文化活动室、组织文化活动等。注重发展一批文艺骨干人员和文化爱好者组成文化志愿者队伍,积极投身文化事业,推动了乡村文化活动的开展。目前,我县文化志愿者已发展到500余人。
四、以全民参与为目的,开展“三大活动”
一是立足宣传拜泉,开展精品文化创作活动。组织创作了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优秀文艺作品。去年以我县林权纠正为题材创作的短剧《民心》在省、市反腐倡廉文艺调演中分别荣获二等奖和一等奖。单出头《春风化雨》在全省第三届戏曲曲艺调演中荣获金奖,并代表黑龙江参加了在苏州举行的全国首届农民文艺汇演。在今年黑龙江省群星奖比赛中,由我县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姜宝军创作的县歌《绿色畅想》获特等奖。以我县拜自路建设为题材的龙江说唱《奶奶探路》获得金奖。二是立足服务群众,开展百姓文化普及活动。大力发展乡村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广场文化,积极组织开展节庆文艺汇演、京剧票友赛、周末大舞台、秧歌比赛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艺活动。以龙泉镇卫星村刘征富农民文艺演出队、富强镇文明村张喜清文艺表演队、丰产乡威风锣鼓队和县夕阳红老年秧歌队、泉花艺术团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群众文艺团体常年活跃在县乡村屯,激发了百姓文化的发展活力。同时,充分发挥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的主体作用,进一步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目前,我县已投资4000余万元,建成了全国第一家数字电视县,城乡数字电视用户已发展到8.5万户,可收看近百套数字电视节目。经常性开展以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为主题的“三送工程”,每年向农民赠送图书1.5万册,送戏80场,送电影700场。三是立足可持续发展,开展生态文化展示活动。依托我县的生态优势,强力打造生态文化,积极开发以国富仙洞山野生梅花鹿自然保护区、五岭峰生态旅游度假区和“一城、二园、三地、四环、五线”生态旅游百里廊道为主的生态旅游项目。目前国富仙洞山野生梅花鹿自然保护区已通过省级立项。同时,在我县生态公园建成了中国生态学会东北循环经济与生态工程研究中心,设置了生态文化展厅,共分四个展区展示我县三十年来的生态文化成果,使人们在参观生态建设的艰辛历程和丰硕成果中进一步提升生态理念,促进生态文明。
五、以政府投入为重点,提供“三个保障”
一是提供组织保障。县乡村逐级成立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导组织,每年都召开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文化工作专项会议进行重点安排和部署。健全完善了工作机制,对重点工作任务定目标、定责任、定时限,做到责任明确,措施到位。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全县工作目标予以考核,并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二是提供资金保障。建立了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采取“向上请一点、政府投一点、企业帮一点、社会捐一点”等办法,进行资金整合使用。我县财政每年拿出财政收入的1%用于文化事业建设,并积极开展乡村自筹,通过乡村自有资金投入、林木采伐变现、机动地发包收入、“一事一议”以奖代补等形式,确保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足额到位。推行了资金预付机制,在有些建设项目上级资金暂不到位的情况下,县财政预先垫付,确保工程如期开工建设。几年来,相继投入资金4500万元用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县级自投资金3500万元。同时,每年投入30万元对送书、送戏、送电影等公益性文化项目实行政府采购。三是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健全了定期研究文化工作、联席会议、重大文化事项督办等项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定期听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并经常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对重大疑难问题召开现场办公会当场予以解决。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为重点督办事项,对文化重点工程建设、重大文化活动实行县级领导包保责任制,跟踪问效,一抓到底,使文化建设的“软任务”变成了“硬指标”。
娱乐体育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