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红的太阳蓝蓝的天,我们的荣军来生产/前方流血打老蒋,后方流汗支援前线/谁敢说我们是残废,样样工作咱们都会/熬碱熬盐编苇席,铲趟收割会种地劳动英雄开大会,锣鼓喧天多欢喜……”
这是1949年4月1日在齐齐哈尔市镇赉县创建的“东屏荣军农场”的场歌。写场歌的人,只有小学文化,是失去右眼、左臂致残的荣誉军人郝光浓。正是他带领“身残志不残”的战友,在嫩江西岸的荒地上,创建了北大荒开发史上的第一座荣军农场。
1948年10月。东北全境解放,东北局和东北人民政府从哈尔滨迁回沈阳。“淮海战役”即将揭开序幕。作为东北根据地大后方的北满、西满(北部)五省先后接收了战争中负伤致残的数以十万计的荣誉军人。时任东北荣复军人管理委员会主任的刘培植,从1948年到1951年,开办了40多所荣复军人职业学校和荣复军人教养院,给鞍钢输送了6000名荣军学校的学员,办起了以轻工业为主的各种/jx212厂,建立了东北荣军建筑总公司和6个分公司,为部队修机场、盖礼堂,还组织荣复军人进军北大荒,创建荣军农场。
1949年3月,刘培植召开了荣军工作会议,他强调了组织荣复军人进军北大荒的重要性,说道:“开辟北大荒是我们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业,有些人信心不足,主张各回各的老家。不,同志们,公营农场是新生事物,就如初升的太阳,生气勃勃。我们荣军应当在开荒建场上发挥‘尖刀队’的作用。”参加会议的一个独眼军人听了这话,再也坐不住了。他当即向刘培植提出要创建一座荣军农场。这人就是郝光浓。
郝光浓,山西平陆人,16岁参加革命,20岁参加八路军。在吕梁山同日本鬼子作战时,他是指导员、代理连长,一次战斗中失去了右眼。1943年,他在太岳军区第三军分区担任秘书,雨夜行军滑跌崖下,左臂致残他成了荣军的一员。1948年10月郝光浓担任讷河荣军学校的副政委。当时荣校没有校舍,没有课本。400多名荣军学员分散住在沿街的老百姓家。校部设在旧天主教堂里。他终于下决心要创建一个荣军农场。
1949年4月1日,郝光浓挑选了28名自愿参加、思想坚定的荣军,从齐市乘火车开往东屏。临行时,他对这批“农场迷”说:“荣军农场能不能搞起来,就靠你们这28宿打天下了。”到了东屏,当地政府和翻身农民看到这批残废军人,十分感动,纷纷给予热忱支援:帮助盖房,借给农具,指导他们耕种。当时,只有10匹马,他们就套上绳索,用“人拉犁”开荒种地。郝光浓带头取消了自己的“小灶”待遇,撤消了专用马车和警卫员。为了表达立志办场的决心,他在办公室墙上写下了充满豪情的诗句:“茫茫草原,凛冽秋风,枪膛锈生,战马自鸣。扶犁东野,汗珠挂胸,丰衣足食,幸我老农。”
东屏荒地易涝,郝光浓就带领荣军们用当年“挖战壕”的精神,修堤筑坝1785立方米。资金短缺,他就组织专人熬碱、熬盐;经营嫩江支流的哈尔戈河鱼亮子,增加收入,便添置了必要的生产资料。全靠这276名残废军人,90名慢性病人和中学生,当年开荒、播种250垧地,获得了好收成。
1949年9月,刘培植在沈阳召开东北荣军工作会议,专门把独眼军人郝光浓找来。刘培植说:“你和荣军同志们在东屏创建了北大荒第一座荣军农场,为全区荣军工作开了一个好头!东北政委会今年从苏联进了上百台拖拉机,办了好几个机械农场。你们也应该走机械化这条路。东屏那点地,搞机械化不行,你们要开辟新荒原,建一个真正的机械化农场!”就这样,刘培植和郝光浓决定将荣军农场从东屏迁到伊拉哈,当即向东北政委会提出报告,林枫主席很快给予批复,还拨给农场9台拖拉机,2辆汽车,以及退役军马700匹。迁场的消息传到了东屏,引起了人们思想上的波动:“才安稳下来,怎么又要挪窝了!”也有拥护的,主要是一帮“农场迷”:“这下好了,咱们荣军盼来了‘机械化’。往后再也不用‘人拉犁’了!听说从苏联进来崭新的拖拉机,还要建立砖瓦结构的‘荣军新村’!”
就在这争论的时刻,郝光浓回到了东屏。他对大伙说:“我同省荣管处处长一起去伊拉哈踏查子荒地……那才是真正的北大荒,黑土肥得流油!眼下,东北政委会高看咱们荣军一眼,让咱们也办一个机械农场。多好的机会!咱们有的同志却嚷嚷不干,以为上级坑咱们了。”
荣军们听了,鼓掌大笑。独眼场长来了情绪,说道:“咱们唱一唱荣军农场的场歌!”
他就带头唱了起来,全场荣军们都唱了起来。唱着唱着,好多荣军哭了起来。有的由于激动和自豪,有的想起了自己的伤残,也有的想起建场的酸辛苦辣以及即将搬迁的艰难。
1949年10月,正值伟大的共和国刚刚诞生,东屏荣军农场向伊拉哈搬迁的序幕揭开了!东屏农场秋收大忙;荣军们挥镰收割。郝光浓以步代车,奔忙于各分场之间,过度劳累,终于病卧渔场。这时,省荣管处处长来信,重新确定农场发展方针:放弃东屏,全力建造伊拉哈新场。郝光浓当即出发,挺着带病的身子,到伊拉哈组织新场的筹建。10月13日,由王方盛带领的赴伊拉哈首批干部和生产骨干70人,从东屏出发,来到伊拉哈。行程800里,其时纷纷扬扬的大雪已复盖着大地。11月,郝光浓赶回东屏,组织荣军们将农具、粮食、绵羊、马匹经铁路运往伊拉哈。一路上引得铁路人员和老乡们的好奇:解放大军都南下了,可这批解放军却兴师动众地北上!
这时,省荣管处将一批建场物资:红砖30万块、木材340立方米、口粮5吨和一批炊具,发往伊拉哈车站。荣军们顶风冒雪从伊拉哈办事处抢运建材,造窑烧砖,又从齐市请来了建筑队抢建房屋,一个多月建起1000平方米砖瓦房。
在伊拉哈荣军农场,有为数不少的战斗英雄。他们可以说是在战场上死了几次终于又活下来的人,荣立了大功,甚至屡立战功;一身伤残,先在荣校休养、学习,继而响应党的号召来荒原创建农场。他们是双重奉献的英勇战士:一度奉献给战争,再度奉献给黑土地!
荣立大功的汪立国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个出生在辽宁海城、参军不到一年的年轻机枪射手,在四平保卫战中用燃烧弹击退了敌人的坦克。在其塔木战斗中,作为机枪班长,他一人扛3挺机枪,急行军30多里,包抄了敌军的退路。就在这次激烈的狙击战中,他三次负伤不下火线,坚持到胜利。为此,他荣立大功一次。1947年冬天,汪立国随部队“三下江南”,保卫临江。敌军为了阻止我军前进,由小丰满水电站往已经冻冰的松花江放水。汪立国毅然跳人冰寒彻骨的江水,为部队探路。战斗中,敌人一颗炮弹飞来,就近炸响了。他的左胳膊被炸碎了骨头,鲜血染红了军衣和江水。先后六次住院开刀,也没把残留在体内的碎骨和炮弹碎片完全取出来。汪立国就是带着这样的残体来到了东屏,成为“二十八宿”之一。这次,他带领荣军来到了伊拉哈。47人组成的伐木队,冒着严寒来到哈巴拉山的密林中。支起帐篷,破冰烧饭。白天上山,挖开积雪,在大树底部动大锯。荣军们光着手抡斧,手冻得又红又肿,震的裂口渗血。汪立国拖着一只受伤的胳膊,和大伙一样伐木。拉大锯时,人家用双手,他用单手,或蹲或跪……归楞、装车、他样样带头,还亲自赶车把原木送回伊拉哈。开春了,一场野火刮到了驻地。风卷火,火卷风,眼看火龙要穿越过来……汪立国当即带领战士们拿着家什扑打。灼热的气浪、呛鼻的浓洇和窒息的高温,火势没扑灭,汪立国干脆扔掉了家什,大喊一声,整个身子在着火的荒地上滚来滚去,用身子来扑灭荒火。荣军们见了,一个个仿效,躺下残肢病体,在荒火上滚来滚去,最后才把野火扑灭。这年秋天,他领导的分场种的200垧小麦、250垧大豆,一共收了80多万斤粮食。《东北日报》和《人民日报》纷纷报道了这位“农场迷”的事迹。
“独胆英雄”王方盛,是又一个“农场迷”。1948年的法库战役,他带领“尖刀班”,冒着敌人的炮火,闯入敌阵,迫使国民党的一个机枪连缴械投降,人称“独胆英雄”。在一次和敌人白刃格斗中,右膝关节负重伤,被送进了医院。伤愈后,一条腿行动不便,就进了荣军学校。他成了郝光浓手下又一个得力干将,那年才21岁。1949年10月13日,王方盛带领70人的先遣队,从东屏来到伊拉哈。他和荣军们从伊拉哈趟着没膝的积雪,跋涉十几里,来到日伪开拓团遗址上支起了帐篷。人夜,一阵风雪呼啸而来,掀翻了帐篷,他们一跃而起,同风雪搏斗,重新支起了帐篷。早晨,被头、眉毛、胡子挂满白霜,鞋也冻在地上了。为了迎接后续部队的到来,王方盛硬挺着病体,带领荣军们上伊拉哈抢运红砖、木材和水泥。他还自己砌窑烧砖,架上火,边烧水边合泥,总算把砖坯制成了。短短一个月时间,他们盖起了砖瓦房1000平方米,在伊拉哈荒原上建起一座“荣誉军人”的新村。
在解放战争中荣立战功的三等甲级残废军人迟子祥,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老家山东黄县,15岁那年讨饭到了长春,日本鬼子投降了,他就参加了人民解放军。东北解放战争中他英勇杀敌,负伤多次,并荣立6次战功。1947年隆冬时分,法库战斗打响了,他在冰天雪地里冲人敌阵,身负5次重伤,脚趾全部冻掉了,两手指也冻掉了,才被救下火线。他那满布伤痕的背部,有一处伤疤凹了进去,可以放进一个拳头。建场初期,农场看他伤残严重,让他到修理所保管工具。可是,他看到一大堆犁、耙急需修理,他就自告奋勇挑起这个担子。他找打过铁的另一位荣军垒起了一盘洪炉。在他带领下,铁工组共修理、制造了1200多个农具零件。迟子祥还动手造拖车,没有动力,就往车床上挂皮带,用两只残废的手使劲拉了起来,车床转动了。经过几天拼博,他们就凑装了一辆载重上万斤的八轮大拖车。春耕春播开始,拖拉机坏了,迟子祥就爬到拖拉机底下,躺在泥水里一点一点的焊。他焊好后,没有脚趾的双脚,就象两根木头棍儿不听使唤了。这个全身布满伤痕的荣誉军人,居然成了农机修理技术能手,连年评为劳动模范。1951年被授予黑龙江省特等劳动模范,出席国家首届残废军人劳动模范大会。1952年,《人民日报》报道了迟子祥的模范事迹,文章题是:《一个外行人学会了修理拖拉机》
还有荣立大小战功各一次、解放锦州战役中失去一只胳膊的陈仁怀。他用一只手苦练驾驶技术,终于学会了机车驾驶,并在播种中创当时班次作业20垧的最高纪录,被东北荣军工作委员会授予“三等劳动模范”称号,连续三年立功受奖,又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人称“独臂拖拉机手”。
这些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归来的功臣们,带着病肢残体来到北大荒,再度作出了常人所难以想象的贡献!
就在伊拉哈创建荣军农场的同时,原松江省的千名荣誉军人云集鹤立集,创建了北大荒第二座荣军农场。农场座落在鹤立镇北的伏尔基河畔,故以河命名,叫“伏尔基河荣军农场。”
1949年11月1日,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礼炮,刚在北京城内响过,地处鹤岗市南的边远小镇鹤立,几天之内涌来962名荣誉军人。他们是按照东北野战军和松江省荣军委员会关于“开发边疆、建立荣誉新村”的号召,从汤原、依兰、绥滨、富锦等县荣誉军人学校赶来的,并在鹤立荣军学校内,宣布成立松江省鹤立荣誉军人农场。松江省政府主席冯仲云签署命令,委任原鹤立荣军学校校长李文奎为场长、副校长刘冲和韩同康为副场长。
这962名荣军中,三分之二是三等以上的残废军人,三分之一是在战争中积劳成疾的病员。
“用自已的双手,建设自己流血流汗解放的土地!”这是荣军们在会场上的誓言。
为了加快农场创建步伐,荣军农场成立的第三天,700名荣誉军人组成的冬季伐木大军,赶着150辆马车,浩浩荡荡开赴小兴安岭的原始森林。领头的,是年仅24岁的副场长刘冲。
刘冲,曾参加过八路军,当过宣传员、看护班长,后在鹤岗煤矿医院当助理医生。他有着强烈的抗日爱国思想。1945年8月9日凌晨,他从广播中听到苏联对日宣战,红军向东北全面进军的消息,便在工人中秘密组织手枪队。8月13日,苏联红军渡过黑龙江,从萝北县途经鹤岗向佳木斯挺进,刘冲利用自己粗通的俄语,主动与苏军联系,并作为向导带路。返回鹤岗后,便公开收集枪支,武装保卫城市和矿山。9月初,刘冲到佳木斯与苏联红军驻佳副司令、中共党员彭施鲁取得联系,得到认可和支持。手枪队发展很快,被编为三江人民自治军第三团,参加了镇压伪矿警队的武装阴谋叛乱,保卫了矿山。不久,由延安赶到的干部接收鹤岗矿务局,将第三团扩建为独立团。刘冲先后担任营教导员、团政治处副主任,曾率队参加多次剿匪战斗。之后,他参加了鹤立县的土改工作队,并加人中国共产党,调任鹤立县城区区长,鹤立荣军学校副校长。
刘冲带领700多人的伐木队,进入密林深处,冒着严寒采伐木材。从鹤立镇(场部)到采伐点有130多里的路程。天没亮大车就出发,到山里已是第二天上午。冬天的雪埋住了山岭。积雪堆起了一道道雪岭,使坎坷不平的山路又增设了重重障碍。荣军们赶着满载原木的马车,在蜿蜒起伏的山路上颠簸行走,稍不小心就有压伤和丧命的危险。为了抢运原木,100多里长途,两天三夜就赶两个来回。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夜里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的觉。车到山里和中间站休息时,屋小人多,有的就露宿野外……经过一百多天的苦战,这支“人人都是半劳力”的伐木队,竟然奇迹般地完成1.5万立方米的木材伐运任务。
在这次会战中,荣军战士冉顺祥、姜火堂二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还有25名荣军伐木中负伤,8名荣军在原来伤残的身躯上又加上了新的伤残……为了纪念他们的英雄业绩,在当年伐木的地方——三道林场,改名为“荣军沟”。
3月,积雪融化,东北荣军委员会拨给四台苏制“纳齐”拖拉机到场。看着那一大堆铁疙瘩,谁也没法“治”它。好在刘冲懂得俄文,他对着俄汉字典看说明书,把几位当过汽车兵的荣军请来一起研究。整了好几天,总算把它开进了开荒点。荒原上的蚊子、瞎虻、小咬多得出奇,成团成群地飞来,叮在荣军们的手上、脸上,又痛又痒。有时,为了排除机械故障,来不及赶走它们,他们就在手上、脸上涂上黄油和稀泥。
为了多开荒,60副马犁也加入了垦荒行列。一副犁杖要套6匹马。拉犁的马和扶犁的人,都是从前线下来的,犁不服人,马不合套,劲使不到一块。犁到那盘根错节的树根,犁杖会弹出地面,马匹嘶叫踢蹬,扶犁手往往被甩出老远。开始一副马犁杖一天只能开五六亩地,经过“红旗竞赛”,工效日益提高。老荣军刘福平首创一副马犁杖日开荒18亩的最高纪录。当年农具不配套,没有圆盘耙整地,只好把种子播在垡片上。荣军们就琢磨了一种“新式”播种工具——用铁皮围成上圆下尖的杵子,杵尖插进垡片,在圆口处放人种子,待种子入土后拔出杵子,然后用脚复土。于是,有的摘下军帽,有的用衣襟兜着种子,三人一组,两人一伙,把粒粒饱满的大豆、玉米,连同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一起播进了黑土地。
20世纪5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伏尔基河的原始荒野终于苏醒了。当年,农场开荒近3万亩,超额完成原计划的19%;按农时提前10天完成了29082亩播种任务,粮豆总产达322万斤。
荣军农场以其出色的一年创业成就,引起国人关注: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来场拍摄了题为《荣军农场》的纪录片,在全国各地放映,并由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将此片带到朝鲜战场,慰问志愿军官兵……从此,伏尔基河——这条不知名的小河,伴随着荣军艰苦创业的动人事迹,在祖国大地上流传开了。
1950年11月,为了总结一年多来荣军工作,东北荣军工作委员会在沈阳召开了首届荣军劳模大会。会仪隆重而热烈,荣军英雄模范人物云集一堂。中共中央军委和国务院向大会题词祝贺。朱德总司令的题词是:“积极参加生产与协助建设人民武装工作,作人民的模范和政府的有力助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