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尚清 |
于尚清,男,49岁,汉族,中共党员,1976年2月入伍,历任战士、技师、汽车连副连长、连长、生产处副处长、处长等职,1999年9月由部队副团职转业到公安机关,任齐齐哈尔市公安局建华分局治安大队民警,负责危险物品管理工作,现任齐齐哈尔市公安局防暴支队助理调研员。于尚清同志从警6年来,他始终保持部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严格依法履行职责,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排爆除险。在部队服役期间,曾11次荣立个人三等功,1987年8月1日被沈阳军区授予“卫国戍边银质奖章”,2003年4月被齐齐哈尔市公安局荣记个人三等功,2004年11月3日被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荣誉称号。
排爆英雄的生死之约——记齐齐哈尔市公安局防暴支队助理调研员于尚清
于尚清黑黑的,说话腼腆。东北口音里带点憨态的幽默,透着机敏。他是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公安局的警察。一件爆炸案,把这位普通民警推到了生死边缘,成了人们心中的英雄。
于尚清家,普普通通小两居,没一件值钱东西。妻子杜长君从床下拿出于尚清排爆时穿的军用胶鞋,斑斑血迹依稀可见。她说,老于受伤后,身上满是碎玻璃碴。他怕光,很长时间眼睛睁不开;伤口疼,整夜睡不着。崩嵌在肉里的碎玻璃密密麻麻,妻子咬着牙,边哭边挑,看着老于那血肉模糊的身子,捧着一堆带血的碎玻璃,心都碎了…… “我这把岁数,要死要伤就我一个吧”
空气像凝固了。怦,怦……紧张的心跳声。
生与死的临界点越来越近……沸腾的热血,坚定的手臂,稳稳地割断胶带,取下爆炸装置。滴滴答答的倒计时终于停止。一片安静,于尚清擦去额头上的冷汗。
2003年9月1日9时40分,齐齐哈尔市第三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开幕。地处繁华商业中心的萨拉伯尔酒店发现一枚定时爆炸装置,一旦爆炸将引起连环爆炸,整幢大楼都将坍塌。警员们不敢轻举妄动。
一个小时过去了,排爆毫无进展。为“绿博会”的安全连续奋战了4天的于尚清正在休班,接到命令他马上出发。仔细勘查现场,于尚清发现爆炸装置被绑在不锈钢水池与墙壁之间的煤气管道上。定时引爆闹钟“嘀嘀”响着,情况危在旦夕。
于尚清和几名消防员锯断了自来水管,挪开水池,爆炸装置由闹钟、炸药和汽油组成。于尚清一把捏住了表锤,果断地拽下引线。定时装置拆除了,但危险并没有过去。
于尚清小心翼翼地扶住炸弹,一名消防战士自告奋勇抢上去切割捆绑爆炸装置的胶带。看着与儿子差不多年龄的消防战士,于尚清心里酸酸的,他想:我这把岁数,要死要伤就我一个吧。他二话没说抢下裁纸刀,割断了胶带。
爆炸装置拆了,引线必须在现场摘除。于尚清让所有人离开现场。听着自己的心跳,他轻轻摘下白线,炸弹没响。摘下红线,引线与炸弹分离了。距引爆只差两分钟。 “其实我也怕,排爆成功后,镜子里我的那张脸,惨白惨白,像被自来水泡透了似的”
脸,惨白惨白,麻木的神经渐渐复苏。第一个爆炸装置拆除了,灵敏的警犬仔细排查后,又发现了第二个爆炸装置。
“第一次成功,第二次遇险的概率增加一倍。临上场,我给老伴打了个电话,这辈子她陪我吃苦受累,万一再也见不到她了……听到她声音的一刹那,我的眼泪险些流出。我说:今后无论怎样,你都要好好活着。她追问到底发生了什么。没时间解释,也不敢说下去,我关掉了手机。”于尚清回忆说。
第二枚炸弹贴在3楼拐角的消防栓上,拆除过程一切顺利。但就在于尚清取下爆炸物时,危机出现了———一个BP机做成的引爆装置隐藏在捆绑物间,歹徒只要拨通电话,顷刻就会爆炸。于尚清不顾一切对身后的战友大喊:“快离开,能跑多远跑多远。”
剧烈搬动极有可能引爆炸弹,拔下引线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容不得多想,于尚清捧着炸弹快速跑到二楼无人处,小心翼翼地摘掉白色引线,爆炸装置没响,于尚清一屁股瘫坐在地上……由于精神过度紧张,四肢肌肉僵硬,他连防弹衣都脱不下来。
还没有擦干身上的汗水,又发现了第三枚爆炸装置。于尚清和助手们从垃圾筒里面取出炸弹。这一次他只用了不到20分钟,就成功拆除并安全销毁了炸弹。
于尚清说,排爆时忘记了紧张,排爆成功后也忘记了兴奋。那天晚上能活着回家,他非常高兴,给窗台上的每一盆花都浇了水。老伴见他这样子,生气地说:“你白天和我呜噜什么?现在怎么又那么高兴?”静静地看了她好一会儿,他淡淡地说:“今天我拆炸弹了,愣没把我崩死!”
话一出口,老伴“哇”的一声哭了。
事后,于尚清回忆说:“其实我也怕,排爆成功后,镜子里我的那张脸,惨白惨白,像被自来水泡透了似的。”排爆的紧张场景已远去,爆炸后的硝烟早已散尽,街头恢复了往日的繁华,但于尚清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那一瞬却定格成一种永恒。2004年11月3日,公安部授予于尚清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称号。
“我如果出了什么意外,不要给组织上添麻烦,要让孩子在部队好好干,多学技术,以后成为国家有用之人”
惊心动魄的一天过去了。而就在大家为于尚清庆贺的时候,现场又相继发现8枚爆炸装置。
于尚清没来得及告诉妻子便迅速赶到现场。他耐心地说服领导:“我已经成功地排除了3枚定时炸弹,积累了经验,如果换上别人去排爆,一切还得重新开始,危险性会更大。”
他匆匆忙忙给妻子留下了短短的一封遗书:我如果出了什么意外,不要给组织上添麻烦,要让孩子在部队好好干,多学技术,以后成为国家有用之人。
当晚23时许,于尚清成功将第十枚爆炸装置拆除并安全转移销毁。
23时30分,于尚清开始拆除最后一枚定时炸弹。这枚炸弹结构复杂,它被伪装在礼品箱中,利用BP机作为引爆器,并设置了防拆引爆结构和助爆汽油瓶。要将它引爆,挂引爆钩的工作最为危险艰巨。于尚清把30米长的引爆拉线展开并向爆炸装置铺设过去,最后独自一人来到爆炸装置前,小心地撬开礼品箱,准备把引爆钩挂到引线上。突然,“嘭”的一声巨响,炸弹爆炸了,现场浓烟滚滚,于尚清倒在血泊中。
战友们迅速冲进浓烟中,抱起于尚清,立即送往医院。经抢救,于尚清的生命保住了,但他右手拇指被炸断,食指被炸飞,整个右手掌被炸裂,爆炸碎片崩入双眼晶体,身躯被炸伤100多处。现在,他左眼失明,右耳失聪,右腿残疾,炸入身体深处的近100块玻璃碎片已无法取出。
“成绩和荣誉已成为过去,而伤残和痛苦将伴我终生,但人民警察的崇高职责,使我无怨无悔”
于尚清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这样的壮举并非偶然,而是他48年人生岁月积淀的结果。
建华区是当年日军驻齐齐哈尔部队的大本营,处理日军遗留武器和爆炸物已经成为公安机关治安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1999年,在部队服役23年的于尚清转业到齐齐哈尔市公安局建华分局治安大队负责危险品管理工作。他上任后,正值此类案件频发,但每次面对考验,他都临危不惧、冲锋在前。5年中,他30余次参加排爆,挖掘、排除的各种手雷、炸弹、毒气弹就有2000多枚。
于尚清每天的工作就是与危险品打交道。2001年10月,一家造纸厂施工时突然有民工昏倒,经抢救认定是氯气中毒。在现场,于尚清发现有三个氯气罐,其中一个正在泄漏。他用毛巾捂着鼻子和嘴巴,只身一人将泄漏的氯气罐阀门关死,避免了更大事故的发生。
2002年5月14日,建华区永盛委一房屋动迁时发现了一排裸露的炮弹。闻讯赶到现场的于尚清让居民远离,自己动手用小铲一点一点地挖,共挖出147枚炮弹,11枚毒气弹。清查时,一枚毒气弹由于年久腐蚀毒气泄漏,致使于尚清面部受伤。
2003年8月4日,齐齐哈尔市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日本遗留化学武器“芥子气”中毒事件。由于没有防护服,于尚清让战友不要靠前,他则冒着生命危险在“芥子气”桶存放处设置隔离警戒线,结果左手被“芥子气”烧伤。
于尚清因为排爆负伤而被定为六级伤残,但他仍继续战斗在岗位上。一遇到险情,他仍冲在前面。2004年8月,有市民发现了一个地雷。于尚清拖着伤残身体赶到现场。他认定那是一个日伪时期遗留的松发地雷,如果踩到,并不发生爆炸,但只要一松脚,马上就会爆炸。于尚清立即将群众疏散,找来绳子,小心翼翼地将地雷捆绑起来,骑上摩托车,准备转移。为了防止震动引起爆炸,他将这枚地雷揣在怀中,慢慢地来到市郊的大江边,用力将其扔向江中。松发雷还没落地就爆炸了,好险!
于尚清光荣负伤成为英模后,没有居功自傲,还总因为自己成为残疾人,不能更好地做公安工作而感到内疚。他的右手食指花12万元可以再造,单位想给他集资,但他说什么也没有同意。
于尚清5年前来到现在的小区居住后,就把雷锋精神带到了这里,为小区群众做了许多好事。他是小区的义务修理工,谁家的车辆、电器坏了,只要一个电话,他马上就到。于尚清说:“成绩和荣誉已成为过去,而伤残和痛苦将伴我终生,但人民警察的崇高职责,使我无怨无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