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谁来为农村教师“补血”?


2005-01-28 11:01:50

   

究竟谁来为农村教师“补血”?

 

东北网1月28日电(记者 焦洋)两会期间,《黑龙江日报》发表《我省农村教师“失血”严重严重影响到农村教育的发展》的文章,作为省人大代表的季永民等四位代表看后感触颇多:农村教师,尤其是边远艰苦地区的教师队伍太需要稳定了,如果再不想办法“补血”、“造血”,那农村的教育早晚会因“缺血”致病。

 季永民是来自大兴安岭代表团的基层代表,很早就开始关注农村教师的流失问题,在本次人代会之前就开始进行调研,提出了《关于稳定边远艰苦地区教师队伍的建议》,受到高德庆、李伟、田汝正等三位代表的一致赞同,四人联名建议已经提交到本次人代会。几位人大代表的共同愿望是农村的教师队伍能够早日得到稳定,让孩子们早日得到良好的教育。

  村里的老师往镇上走,镇上的往县里走,县里的往市里走,市里的往东南沿海走,这是我省教师流动的普遍趋势,它直接导致了我省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下降。”看到这,季永民代表沉思了许久。据季永民介绍,近年来边远艰苦地区教师的确外流很严重。仅以他所在的漠河县第一中学为例:自2000年以来,流失到外地的县级以上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和中级以上职称教师已达26人,约占该校专任教师的50%。优秀教师的流失,使当地教育教学质量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许多人不得已把子女送到外地就读。仅高中生就有500人左右,平均每名学生的年学习、生活费用在15000元以上,这不仅加重了群众的精神和经济负担,而且对社会稳定也造成较大的影响。

  为此,漠河县人民政府在财政较为紧张的情况下,采取待遇留人的措施,出台了招聘、录用高中教师购买住房可以享受优惠、上浮工资待遇等多项优惠办法。通过这些措施,2003年和2004年共吸引师范本科毕业生14人,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总的看还不理想,尚未真正达到稳定教师队伍的目的。主要原因是,绝大部分教师仍执行企业工资标准,与执行国家事业单位工资标准的教师收入差距太大。相同教龄、相同职称教师的月工资收入差距竟在千元以上。目前,大部分教师仍然人心思走,很不稳定。

  季永民代表提出,应尽快照按国家法律法规落实教师工资待遇。我省从19951215由省人代会通过的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条例第六章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教师工资额列入财政预算,按月足额发放。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高于国家公务员平均水平,并逐步提高。企事业单位所办学校教师工资参照前款规定执行,保证足额发放。只有按照法律规定,并借助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的机遇,使边远艰苦地区的教师全部执行国家事业单位工资标准,才能使这里的教师队伍保持稳定。

 季永民还建议,由于边远艰苦地区的吃、住、行等生活费用均较内地高,工作条件又很差,为稳定当地教师队伍,还应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按月为这些教师发放津贴,使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高于内地同行。此外,边远艰苦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也应增加投入,改善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缩小与发达地区教育水平上的差距,使这里的教师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才能稳定这里的教师队伍。

 查阅本次人代会上的代表建议,关于农村教育队伍建设的建议还有很多。鹤岗市王家旭、李同强代表说,农村因兴办义务教育而形成债务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已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稳定。建议省政府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解决当前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难题,并制定各种相关措施,减免、偿还债务。政府应牵头,组织相关部门摸底核查,出台债务偿还办法;通过市场运作,变卖布局调整后闲置教育网点资产,用于偿还债务;采取分级投入的办法,共同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债务问题;实行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减少人员、节约支出;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吸引社会各界力量兴办学校,利用各种方式筹集社会闲散资金,坚决避免新债发生;实行政策倾斜,对兴办农村义务教育形成的债务给予适当减免。佳木斯市高晓莹代表说,一些地广人稀的偏远农村地区,人口少、村与村距离较远、交通不便,撤校并校后,势必造成一些学生距学校较远,给就学造成很大困难。建议省政府在教育体制改革时,适当调整偏远地区学校编制的核定标准,适当放宽这些地区的师生比例,保证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正常实施。许振忠代表说,农村教育整体水平上不去,农民就无法奔小康;政府应将新增教育经费主要投向农村义务教育,重点支持农村学校的危房改造、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建设和资助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农村教育队伍的建设一方面需要政府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另一方面提高农村教师自身素质也是关键所在。据了解,自2003年底开始,黑龙江省已经开始组织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进行以新课程为核心内容的培训。截至目前,共有2000余名教师接受了免费培训。在培训期间,教师们通过系统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知识、聆听知名专家和学者的讲座,获得最新的教育信息和最前沿的教育理论。培训结束后,这些教师返回各自工作岗位,成为所在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带头人。

 “补铁、补血,请服某某口服液”,既然知道了病因之所在,相信只要对症下药,农村教育这一“缺血”症状一定能够有够药到病除。

 

来源: 东北网     编辑: 齐昊     作者: 焦洋
相关文章
黑龙江晨报:媒体关注“两会” 百姓关注媒体   2005-01-27
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大会   2005-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