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胜,男,1984年6月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2007年毕业于长春理工大学后参加工作,是中国一重重型装备事业部技术质量部编程科一名数控编程工艺人员。
一、个人工作方面
在日常工作中他为了做到对编程工艺的每个细节心中有数,减少工艺编制过程中出现问题,他经常深入一线,查看图纸尺寸、对照活件余量,与一线员工共同探讨不断优化编程工艺,时间久了,员工都爱找他解决编程中的问题。
2015年为了提高专项产品产能,提高加效率,同时不能降低产品质量,事业部要求对相关职能部门辅助军工分厂进行数控加工中心工艺改进,全面提高数控加工中心的加工效率,充分挖掘军工分厂现有设备潜力。他接到任务没有急于坐到电脑旁,而是上车间一线了解分厂的数控机床情况。当他了解到军工分厂现有的多台数控加工中心都配备有刀库系统,可完成自动换刀动作,但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到自动化加工中。他想到正可以在这方面下功夫,来满足零件在一次装卡下多种刀具多个加工部位的自动化连续加工。找到了突破口,关胜就开始行动起来,根据车间实际生产情况,挑选出了首个实验零件,首先按毛坯情况及选定的试点机床进行了详细分析,对零件进行了有效的工艺改进,通过对零件的装卡方式、胎具情况进一步分析,达到在一个工步下,尽可能多的将可加工部位从数控程序方面进行整合,优化走刀轨迹及切削参数,不同刀具的长度及半径通过程序进行补偿,做到半自动甚至全自动的加工程度。这看似简单可做起来不易,因为其中任何一个衔接点出问题都有可能发生质量或安全事故。所以为了确保整个过程的准确性,他对加工前毛坯尺寸测量后用三维软件进行建模,再用模拟软件对加工过程进行一步步模拟,最后与成品模型反复对比,多次往返现场与办公室,有人开玩笑的说:“给你支个办公桌,天天就在我们这办公吧”。他一想这样确实节省时间,后来干脆带着手提电脑到现场,与操作者共同细化每个步骤,这样还可以让操作者更为直观的了解每一步所完成的动作,没想到一句玩笑话,就真的让他开始了现场办公。就这样,经过夜以继日地加班赶工、反复改进优化、试验,最终顺利完成首件刀库自动化加工程序,并成功应用于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实践创新方面
通过不断积累经验并持续推广,现在可通过数控程序控制刀库连续加工的零件现已实现在十几台机床加工数十种,陆续还在其他零件进行实验加工并固化,此项工作的完成使部分专项产品件的生产效率提高了10%-50%,降低操作者的劳动强度50%以上,同时也降低了人为因素出错的可能性,既保证了质量又提高了效率,得到分厂和操作者的高度评价和赞扬。凭借“利用刀库系统实现自动化连续加工”这一项目,关胜在事业部基层创新活动中荣获2015年第一季度一等奖,事业部2015年基层创新“年度总冠军”,公司基层创新一等奖,并且获得了2015年公司劳动模范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