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同志1993年7月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大学学历,学士学位。现任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植保植检站站长、市植保植检学科后备带头人、市优秀中青年专家。毕业20余年,一直工作在科研、生产、推广第一线。
一、勤奋刻苦,孜孜不倦
该同志共承担省、市农业重大试验、示范、推广项目120余项次,主持、参与完成了多项省、市重大农业科技攻关和推广项目的研究与推广工作。近年来,共计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励20余项。一是2011年主持开展的《玉米、大豆田低残效化学除草剂使用技术的研究》项目填补了我国玉米、大豆田低残效化学除草剂使用技术研究的空白,从根本上解决了玉米、大豆田施用长残效除草剂带来的后作药害多、土壤残留大及无法轮作等难题。通过合理调茬、开展“精量用药、最佳施用”,共计挽回产量损失278755.27万公斤,增收节支294985.62万元。该项目的研究使长残效除草剂残留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癌症地”调茬成为可能,经专家鉴定研究水平达国内领先,2012年3月该项目获市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二是2010~2013年间,针对玉米螟危害严重现状,开展了《玉米螟大区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研究与应用》研究,通过设置“灯诱+性诱越冬代成虫”、“释放赤眼蜂以虫治虫”、“喷洒BT生物药剂杀灭幼虫”等三道防线有效防控了玉米螟危害,因防效显著,全生态环保,受到农业部高度赞誉。为此,2010、2011年连续两年在我市召开了全国玉米螟绿色防控现场会,该项目也于2013年12月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一等奖。三是2014~2015年主持开展的《马铃薯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通过采取“互联网+”监控手段,建立起马铃薯病虫害田间测报系统,提高了预警准确性和时效性。采用枯草芽孢杆菌、春雷霉素防控晚疫病;苏云金杆菌、阿维菌素防控二十八星瓢虫;枯草芽孢杆菌+宁南霉素+农用链霉素拌种防控种传病害,实现了马铃薯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化、绿色防控生物化、质量追溯可视化,达到AA级绿色马铃薯生产标准,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两年应用面积271.1万亩,纯增加经济收益44951.09万元,累计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54.22万kg,提供无污染绿色马铃薯585928.43万kg。项目以“全程一体化生物农药”替换常规化学农药使用,有效解决了目前马铃薯种植化学农药滥用带来环境承载压力大、污染严重等问题,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该项目于2016年3月获市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四是2010年开展的《天敌昆虫大规模生产及应用技术研究》项目,通过推广部门与科研院所强强联合,科研成果跨越黑龙江省、内蒙古、吉林三省区,防治玉米螟、向日葵螟面积达数千万亩,受到省政府高度关注和肯定,该项目因防效突出,绿色安全,获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据统计,该同志共计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省农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省农业丰收计划奖一等奖12项、二等奖3项。主笔撰写了多篇专业调研报告和20余篇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业论文。
二、勇于担当,牢记使命
该同志具有极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科技推广工作中,经常深入村屯、田间无偿为各级农业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授课培训,一线为农民答疑解惑,每年面对面接待农民来访100余人次,接听电话咨询500余人次,参加媒体报道10余次。由于工作业绩突出,先后获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市十佳青年科技、市五一巾帼奖章、全省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控突出贡献科技人员、市劳动模范、市政府特殊津贴、市优秀中青年专家、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