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林区是一个新城,1862年,黑龙江将军设立呼兰直隶厅,驻巴彦苏苏(今巴彦县),北团林子放荒拓垦,开发设镇――中兴镇。这满打满算,北林开发设镇的历史也不过短短一百多年的光景,所以北林区很年轻。
但北林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又绝对厚重,已经被考古发现的甚至有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痕迹与遗物,还有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墓葬品,所以北林区很古老。
在清初时期,北林这片土地被作为“龙兴之地”而封禁多年,这又为北林的历史披上了神秘的色彩,所以北林又很很神秘。
现在的绥化市北林区地处黑龙江省中部,小兴安岭余脉与松嫩平原的衔接处,是绥化市的市府所在地,其北隔克音河、诺敏河与绥棱县、海伦市相望,南与呼兰、巴彦为邻,西南接兰西,西北以克音河、呼兰河为界与望奎接壤,东边与庆安毗连。可以用“南带松江、北枕兴安、西接大庆油田,东邻伊春林海”来概括。其版图呈“靴子”状。
名字!
大家都知道,北林区这个名字源与“北团林子”,可是“北团林子”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很简单,以前原松花江以北地区,濠河(今泥河)两岸有三处大面积的树林,其中位于濠河以北的林子就叫“北团林子”,以南的林子叫“腰团林子”和“南团林子”。所以呀,“北团林子”其实就是濠河北岸的树林的意思。
1885年,设立绥化理事通判厅,始有“绥化”之名。对于“绥化”这个名字的含义一般有三种解释。一种解释说“绥化”系指绥楞阁山(又名绥林阁山)之意。一各解释说绥化是满语“艾蒿”的音译。相传北林在未开垦之前,盛长艾蒿。而满族视艾蒿为吉样物,所以就给这里定名为“绥化”了,取的是“吉祥”之意;二是汉语字义。小编还记得在上学的时候,语文老师曾经说“绥”字在古文中的意思是古时战车后面的绳子,这个字可以引申为“战争”之意,而“绥化”两个字合在一起,就是“战事平化、和平安康、吉祥安顺”之意。
来过绥化的人都知道,在绥化的街头有一个古式红墙绿瓦的“小门楼”,还有一个红墙大院。没错了,这就是现在北林区政府的所在地。那么这个已经成为北林区标志性建筑的“小门楼”又是怎么来的呢?
据史料记载,1887年,绥化开始划定城基,修筑城墙,城墙高7尺,宽5尺,泥土结构,总长6.62公里。1892年,绥化通判禄祥主持修建了绥化厅属衙门,也就是现在的这个“小门楼”了(哇,小编算了一下,这个小门楼已经123年的历史了)。
其实,在北林地面上,超百年的还不只是这个衙门,还有很多服务类的机构和便民设施也都有上百年的历史了。什么,不相信,那我说说你听听:
1902年,设邮件支局;
1906年,建高级小学(现实验幼儿园址);
1910年,成立师范学校;
1910年,建立电灯厂,开始使用电灯;
1916年,建立绥化公园;
1917年,设立电话公司;
1919年,设立省立第二中学;
1921年,建立绥化汉医学会;
1926年,县政府门前油路灯撤换为电灯;
1929年,黑龙江高等法院一分院在绥化设立。
……
经常听人说,当年只有几个日本兵,骑着马跨着刀,在绥化城里转了一圈,就把绥化给占领了,那真实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小编查阅了一些史料,据记载1932年4月,96名日本骑兵由绥化南门侵入绥化。同年9月,日军平贺旅团入侵绥化城。(旅团啊,看来人数还是挺多的,并不是只有几个人啊!)
1934年,绥化划归伪滨江省管辖,城东北修军用飞机场。
1943年,日伪在绥化设铁路分局,绥化至佳木斯铁路全线开通。(这条铁路现在还在用呢,亲,你坐过那条线路的火车吗?)
1945年8月27日,抗联干部孙志远、李海清导引红军进入绥化,成为绥化自己的解放日。(“解放日”,多高大上的词!)
1945年11月13日,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在九江楼饭店召开,参会代表99名。(这个饭店的位置在中心市场对过,前几年那里还有一个同名的饭店在营业,里面有很多别的地方早就吃不到的传统菜品,那味道真是……)会上选举了闫维哲为县长、刘铮为秘书长,成立了绥化县政府。
1946年省委指示将绥化分成绥化、绥东两县。
1947年6月19日,绥化、绥东合并为绥化县,隶属于黑龙江省。
I949年5月13日,改绥化县政府为绥化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