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去专科的痕迹——为纪念齐医本科教育30周年、建校70周年而作
http://heilongjiang.dbw.cn   2016年07月11日 14:52:00
订东北网彩信手机报,移动发KTDBW到10658333,联通发DBWY到1065566600,电信发DBWY到10628999。
东北网手机版 3g.dbw.cn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在母校70华诞来临之际,作为一名齐医人,在为母校欣喜、骄傲之余,更为母校砥砺风雨,奋力前行的执着感到欣慰和自豪。为此,今天特著此文,以表感恩之心和愿为母校继续奉献之情……

  2007年,学校接受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当时我是学院教学副院长兼任学院迎评办主任。专家组组长、北大的孟繁荣教授和我们交流意见的时候说:“你们学校还存在专科痕迹”。这句话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苦苦思索,究竟专科痕迹指的是什么?专科和本科的本质区别又在哪里?我经过反复思考后悟出:学校30年的本科教育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努力抹去专科痕迹的蜕变过程。

  我是1981级神经精神专业的学生,当时母校叫齐齐哈尔医学专科学校,1986年升为本科,改名为齐齐哈尔医学院。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没有换过第二个单位,算起来在齐齐哈尔医学院学习、工作已有35年,见证了母校从专科到本科,从“不像个大学”到“还像个大学”的发展历程。

  专科时期的母校

  1981年我考到齐齐哈尔医学专科学校的时候,全校只有一幢不足万米的小楼,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学生宿舍、教工宿舍、教师办公室、机关办公室都拥挤在这个小楼里,30多个学生共住一个寝室;校园还没有我读过的中学大,在足球场上踢球,球常常会飞出校园的围墙,因为校园实在是太小了;一届专科学生不足150人,全校三个年级的专科生加在一起不足400人;全校只有两个专科专业,一个是神经精神专业,另一个是妇幼专业;校本部没有一个教授,副教授也不足10人,教师中不仅没有一人具有研究生学历,而且部分专任教师还是中专出身,教师普遍没有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仅仅是个教书匠;一个教务处直接管辖20几个教研室,维持着教学运行,学工处直接领导着辅导员和班主任,在教育教学管理上完全没有院系的概念,管理模式和现在的卫生学校相差无几;没有科研机构和专职科研人员,只是在教务处下面设了一个科研科,管理全校的科研工作,没听说哪位教师拿过省里的科研项目;只有一所仅有300多张床位的附属医院……学校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简单、萧瑟,甚至有些落后。

  学校真是没有什么社会影响力,当路人被问及“去医专怎么走?”时,他会告诉你,他不知道“一砖”在哪里,但是他知道去“九砖厂”怎么走。这样滑稽的事情让齐医人有些尴尬。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学校的办学条件差一些,但却不乏教学优秀的老师(他们虽然不会搞科研),其中很多老师讲课的风采至今还让我难以忘怀。讲授神经解剖学的栾传荣老师,条理清晰,风趣幽默,把枯燥复杂的神经解剖课讲得栩栩如生,最绝的是他可以在黑板上双手执笔流畅简洁地画出漂亮的脑干图;讲授生理学的车启超老师,和风细雨、娓娓道来,像讲故事一样把抽象的生理学讲得活灵活现;讲授药理学的邸乃力老师,逻辑清晰,重点突出,善于归纳,长于总结,让同学们对药理学知识学得明白,记得牢固;讲授神经内科学的张淑琴老师,她用严谨的逻辑,生动的语言,把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融会贯通,她总是要求学生对待疾病的表现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她最可贵之处在于教书过程中从不忘记育人。我们81级神经精神专业的很多同学在领域内都有很好的发展,有些同学现在甚至已经成了大牌专家,但他们无不承认自己深受张淑琴老师的影响,虽毕业30余年,仍然和远在秦皇岛的张老师“鸿雁传情”。我自从听过张老师的课和看过她的临床工作情景后,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敬意和崇拜,因为她对学生是那样的关心和爱护,对同事是那样的真诚和友善,对病人是那样的耐心和负责,对学问是那样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我曾经暗暗发誓;做医生就要做象张老师那样的优秀医生,做老师也要做像张老师那样的优秀老师;最后一个难以忘记的是教精神病学的虞迅逸老师,他当时是黑龙江省神经精神病防治院的业务副院长,从北安来到学校讲课,他讲课生动活泼,风趣幽默,宛如一个话剧演员在表演,听他讲精神病学症状学,就像看一场精彩的专业演出,正在欣然享受之余让人久久不能忘怀。是这些优秀教师的谆谆教诲、耳濡目染,让我开始喜欢医学,更喜欢精神病学,并且发自内心地愿意把这个专业作为自己的终身专业坚持下去。

  抹去专科痕迹的艰苦历程

  学院于1986年晋升为本科,我认为,升格后的10年里,学校并没有因为升格而获得很好的发展,那时本科专业只有临床医学和妇产科学,1995年获批了一个精神疾病与精神卫生专业,直到1996年的时候,在校本科生不足1000人;校园还是医专时期的老校园,办学条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师资力量的提升也十分有限,仅增加了十几个包括我在内的硕士研究生而已;在教学实体上成立了一个基础医学部,增加了一个拥有350张床位的附属第二医院;在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上,还是承袭了医学专科学校时期的管理模式——一个“大教务处”和一个“大基础部”,外加两个小小的附属医院,仅以这些条件支撑着全校的教学工作。那时的医学院被戏称为“一小院”,所有工作的开展都显得捉襟见肘,步履维艰。

  1995年,国家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工作,主要针对文革后升为本科的院校进行基本办学条件和办学行为的评估督导,以督促地方政府对这些院校的投入,从而使这些学校达到本科院校的办学要求。齐齐哈尔医学院也是必须接受国家评估的院校。合格评估唤起了齐医人对合格本科院校标准条件的关注,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一个合格的本科院校要拥有一大批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要有足够的教学用房、学生宿舍、食堂、风雨操场,要有足够数量的藏书、教学床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办学经费要有保障并持续增长,任何一个本科专业都需要学科支撑……通过反思比照,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学校的现状距合格本科院校的标准差距太大!

  困则思变,难则求通。在政府的支持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1996年,学院从医专的“小校园”迁入了原东北重重型机械学院的“大校园”;集中采购了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装备了实验室;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联合开办硕士研究生班……一系列的思变举措,终于让学院的办学条件达到了本科院校的基本要求,1997年,学院顺利通过了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让我们向合格本科院校建设目标迈进了一大步,这是学院办学史上的一次飞跃。但是我个人认为,直到这时,学院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水平、教学科研工作的内涵、附属医院的条件与水平等都还处于专科的水准上,所以,从1997年至今的19年间,我们始终在做着加强内涵建设和抹去专科痕迹的努力,我个人认为,这种努力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逐渐认识到科学研究对一个本科院校发展的重要性。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校在升本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科学研究工作没有得到领导层的高度重视,总认为我们是一个教学型的院校,搞好本科教学是我们唯一的职责,科学研究是高水平大学的事情,跟我们这样的学校无关。所以当时科学研究的场地、设备、启动资金、队伍建设、激励机制都没有得到落实。直到2000年,学校要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申请表中的多数内容都无法填写:博士数量是“0”,三大文献检索收录的论文数是“0”,省自然基金以上的课题数是“0”,获得省级以上科研奖励数是“0”,译著数是“0”,没有学科的概念,凝练不出成形稳定的研究方向……。这样的难堪状态让我们深刻地意识到,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的水平是制约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素,科学研究是任何一个大学都应肩负的使命。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开始采取引进博士、建立医药研究所、设立科研编制、出台科研奖励政策、加强对教师申报课题技巧的培训、晋级条件的科研导向等措施,从而在全院形成了从不重视科研到逐步重视科研的良好氛围。当时刘吉成副院长亲自兼任医药研究所所长。做了“大院长”后他曾经说过,他宁可少盖一座楼,也要用1000万元的代价换取30位博士到学校工作(这个目标后来很快就实现了)。后来学院还大力推进和兄弟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联合培养的层次从硕士拓展到博士后。

  第二,迅速扩大办学规模,建立大学的组织框架。刘吉成院长始终认为:一个学校没有规模就没有社会影响力,就不会产生对社会的较大贡献;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为由,限制招生规模的想法是天真而错误的,因为没有在校生的规模,就没有办学资金的保障,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基于这样的认识,学院要千方百计增设新专业,拼命争取招生计划,努力扩大办学规模。那时上一个新专业很不容易,要接受教育厅专家组的实地考察评估,记得申报本科护理学专业的时候,学院连一件像样的护理技能训练的模型都没有,还要到市卫校去借,以应付评估检查。虽然开办新专业的条件并不完全具备,但我们还是打破常规克服苦难,一边开办一边建设一边发展,使专业数目短时间内得到迅速增加。在专业数目增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家扩招的政策,迅速扩大在校生规模,年招生数从几百人增至2000多人。记得在每年的招生季节里,为了能多多补招学生,我同刘吉成副院长(时任教学副院长)一周要去哈尔滨多次,常常是吃睡在火车上(那时车速很慢,车次很少),虽然很辛苦,但是看到招生数量的节节攀升,还是感到苦中有乐。2003年,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在原基础医学部基础上,成立了精神心理学系、医学影像系、医学检验系、护理学系、药学系、预防医学系、管理学系,每个部系都成立了党总支,学院下放教务处、学工部等机关职能,实行院系二级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建立了大学的基本组织框架。想当年,为这样一个改革措施的出台,刘吉成副院长带领我(时任教务处处长)和附属一院的孙迎春副院长、附属二院的刘金煜副院长、基础医学部的张淑玲副主任,历时两周考察调研了全国十几所医学院校,完成了一份较有分量的调研报告——《他山之石,为我所用》,调研报告中提出的建系改革方案被学院完整采纳。

  第三,扩大附属医院规模,打造学术型附属医院。在只有附属第一、第二医院的时候,附属医院的规模、条件、经营状况都不足以支撑学院的临床教学,尤其是学院扩招后,附属医院的条件、水平已经严重制约学院的发展。为解决这个问题,学院紧紧抓住企业“主辅分离”的改革机遇,将一重集团医院收编到附属第一医院,将齐铁中心医院和齐车集团医院收编整合为附属第三医院,将哈铁精神病专科医院收编为附属第四医院。为加快附属医院建设步伐,学院出台附属医院建设标准,制定附属医院振兴发展纲要,致力于打造学术型附属医院,现已收到显著成效,所有附属医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医疗教学条件极大改善,学术品味不断提升,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另外,积极推进非隶属附属医院建设的力度,截至目前,黑龙江省多数重要的三甲医院均变成了我院非隶属关系的附属医院。

  第四,以政府教学评估为契机,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力推进教学改革。19年来,我们经历了2007年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3年的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认证、2015年特色应用型本科建设项目验收等政府的评估,通过“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过程,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临床教学基地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专业建设,开展了以“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的系统的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成果受到上级主管部门和国内高等医学教育专家的充分肯定,学院的教学工作因此而名扬天下。今天,当我们回望教学基本建设过程时,着实让人感慨万千,齐医人以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精神,攻坚克难,戮力奋进,的确干成了在许多人看来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2004年,我陪同刘吉成院长到大庆三院去检查精神医学专业的教学工作时再一次意识到,学院开办精神医学专业20余年竟然还没有正式出版的专业课教材,其实这是精神医学专业建设应该解决的一个问题。于是在返齐的路上曾与刘吉成院长设想,有朝一日,如果齐医能在全国牵头主编一套本科精神医学专业教材,那该有多好啊!但当时只是想想而已,总觉得这样重大工作任务不可能落到我们的肩头,因为我们的师资、我们的学术地位、我们的社会影响、我们学院的办学条件都让我们信心不足。没想到这番对话两年后还让刘吉成院长记在心上,后来在他与人民卫生出版社领导去美国考察之时,提出了想组织全国的力量编写本科精神医学专业教材的想法,这个建议竟然得到人卫社有关领导的支持,于是才有了齐齐哈尔医学院作为总主编单位,由全国43所高校和精神卫生机构参加编写的我国首套本科精神医学专业教材(11本)的诞生。目前,第二套本科精神医学专业教材仍然由我校任总主编单位(11本),预计2016年底出版。

  这套教材的主编成功,再一次让我认识到“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

  蒸蒸日上的齐齐哈尔医学院

  经过30年的努力特别是近10多年的不懈追求,我们已经彻底抹去了专科痕迹,学院已经成为有规模、有内涵、特色鲜明的本科院校。

  记得爱好摄影的原任教育厅长张永州同志说过,齐齐哈尔医学院的校园是全省高校中最美的校园。其实,我们的校园不仅美丽大气,而且还是校园文化育人的优秀典范。更让人高兴的是,我们也同时拥有像校园一样光彩而富有底蕴的内涵:设立了基础医学院、公卫学院、医学技术学院、精神卫生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病理学院及医药科学研究院等二级教学科研机构,构建了校、院二级管理模式,形成了大学的基本组织框架;拥有20余个专业及专业方向,拥有近两万名包括留学生在内的各类学生,学校已具一定规模;是教育部、卫生部首批卓越医生教育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是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是黑龙省全科医学培训基地、黑龙江省农村卫生人员培训基地、黑龙省住院医师培训办公室所在院校,黑龙江省卫生计生委的继续教育培训几乎全部落户齐齐哈尔医学院;是全国文明单位。专任教师中近90%拥有硕士以上学位,教职工中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员近90人;学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89.2%,在黑龙江省高校中名列前茅。考研率连续数年稳居省属高校前10位;可以联合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在SCI等三大检索收录的论文年均50余篇,还在世界著名的学术杂志《Science》发表了作为第一署名单位的学术论文;不仅可以承办全国性的学术会议,还可以承办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在北京举办的《中华现代护理》、《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杂志已经成为国家级学术期刊,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4所直属附属医院总床位数达到4280张,其中3所附属医院是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占据齐齐哈尔市医疗卫生机构的大半壁江山;7所非直属的附属医院均为黑龙省一线的三甲医院。

  光阴荏苒,春华秋实。从1981年考入齐齐哈尔医学院算起,我在齐医已经学习、工作了35年,作为一名老齐医人,我见证了母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自强不息,艰苦创业,与时俱进的伟大历程,我本人同那些老领导、老教师一道,为这所学校的进步发展奉献了大半生,转眼间已到了知天命的年龄。看到母校今天的发展,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和自豪。是母校的“第一滴奶”为我成为教授、医学博士、副厅级领导干部奠定了基础,是母校的厚重文化和跨越发展为我增添了不断攀登的信心。我诚挚希望这所给了我尊严、荣耀和幸福的母校越办越好,更希望她“插上天使的翅膀”,在杏林教育的天宇中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作者:齐齐哈尔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崔光成)

作者: 崔光成    来源:     编辑: 罗琳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