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大学至善
大抵一种理论,非分析无以成其绵密,非综合无以成其高深。我们提出的“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虽不构成一种理论,但也不乏深入分析、缜密思考和集理论与实践之大成。它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医学教育中的具体落实,也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具体实践。立德树人,革故鼎新,使人达到完美境界是大学永恒的责任。大学至善昭示了齐医的办学理念,既是齐医自身的理想追求,也是对教师成长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希望教师的学问要达到至高水平,教师的人格要达到至高境界,以此才能更好地实现教书育人的使命。
2008年迁入新校区后,特别是进入“十二五”期间,我们适时提出,将学院工作的主体转向以内涵建设为重点的发展战略上来,并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学院的内涵建设。内涵建设就是抓质量,上水平。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医疗和科研等内涵建设的关键。
1998年从附属医院来到学院工作,我深深感觉到96年的搬迁和97年的教评是一直萦绕在全体职工心头上的重大历史事件。的确,在那样一个不足7万平方米的袖珍式校园,从中专升为大专,进而又升为本科,可以想象,其难难于上青天。搬迁至原东北重机学院的校址,面积一下子扩大了7倍,可谓是齐医建设发展的大跨越,为后来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有力基础。没有那个校园,97年的国家本科院校合格评估一定会受到严重影响。
2007年,在新校区还未建成、老校区陈旧不堪的情况下,学院迎来了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那一次,是对学院领导的大考验,也是对全体教职员工的大考验。为了集中财力建设新校区,老校区几年都未进行大的修缮,拟购置的教学科研设备都计划集中投在新校区,所以老校区的教学条件就捉襟见肘。加之为了筹集资金,迅速扩大招生数量,宿舍拥挤,有几个由教室改成的宿舍住了十几个到二十几个学生。逢年过节就给学生送饺子、送元宵等,好在领导和辅导员老师的一片赤诚换来了平稳祥和,使我们度过了一段令人提心吊胆的时光。由于高学历教师的流失,师资队伍状况不佳,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的比例仅为34.9%。由于地域及扩招等因素影响,生源质量也较差。加之当时班子成员没配齐,本应由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担任的迎评办主任一职,只好由时任教务处处长崔光成同志担任,这在全国也是少见的。在这种情况下接受国家级评估,困难之大,可想而知。当时还有一件令人纠结的事,就是决定按优秀申报还是按良好申报。确定哪个级别就要按那个级别的条件准备材料,大家还为此争论了一番。省教育厅主管领导建议我们申报“良好”更为适合。也不知哪来的那种精神,我表态说:“领导建议申报‘良好’,是为了不让我们承受更大的压力,我们很感谢,但我们还是要不负众望,努力向优秀冲刺”。在接下来的一段“漫长”时光中,我们紧锣密鼓,按照“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方针,进行艰苦的迎评准备工作。全体职工一年多都没有完整地休过周末和寒暑假。或许专家组被我们的自强不息精神所感动,或许他们对我们办学的困难给予理解,或许他们看到我们办学的扎实成效,专家组历时一周的检查评估,结论为“优秀”。掌声和泪水表明,无需奖金奖状,不论国家最终评定结论如何,专家组给予的“优秀”两字,就是对我院全体教职员工近两年来在艰苦条件下辛勤付出的最大慰藉。
评估结束了,整改工作还在路上。专家组组长反馈时的一句话,令我一直难忘——“齐医还存在许多专科痕迹。”啊!20多年过去了,还残留那么多专科的痕迹,看来晋升一个层次的外在标志只是一纸文件,要从内涵上实现晋升包括内心深处观念的转变,还须再下功夫。
尽管我们没有启动“消除专科痕迹的专项行动”,但我们提出的加强内涵建设,就是在努力地消除专科痕迹。从那以后,“内涵”一词在学院的各类文件和讲话中出现的频率明显增多,表明消除专科痕迹的行动一直处于进行时。
院系是大学的基本组织框架,但在一些医学院校的历史上,往往没有院系,以教务处、学工部、基础部形成的三角形稳定关系支撑着全部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我院的历史亦是如此。在我任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时,向学院提出了成立院系的建议。按照学院部署,由我带领一个调研组,赴国内几所院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并向学院提交了一份调研报告。2003年,学院建立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批院系,这是我院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其意义十分深远。最近几年,我们又启动了职能下移改革,旨在进一步赋予院系更多的管理职能,以确立院系在办学中的实体地位。这既是消除专科痕迹的重要措施,也是向医科大学框架目标迈进的重要一步。
“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然而,对于地处北方特别是非省会城市的大学而言,培养和引进人才一直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以及“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思想始终体现在我院引进人才的举措上。求贤若渴,无论工作再忙,凡是有意来院工作的博士,我都一一见面。我想,作为一任校长,只有以周公握发吐哺、刘备三顾茅庐之胸襟来招贤纳士,才能构建起十步芳草、鸾翔凤集的人才群体。从2004年的第一个博士到现在已经有近百名博士,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的比例已达86.4%,真可谓一番心血,一路凯歌。在新校区建设期间,针对高学历教师太少的现状,我曾说:“宁可少建一座楼,也要用1000万元换30个博士。”按照学院当时的规定,引进一个博士要付出33万元,建一座大楼也就1000万元左右。时至今日,引进博士这笔钱已远远不止1000万了。
如何培养一批优秀教师?我认为,在全球化时代,无论管理者还是教学、医疗、科研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都应具备新时期大学工作者的素质,尤其是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英语水平是我院教师队伍的软肋,必须先让它硬起来。于是,学院克服各种困难,坚持每年连续举办外语培训班,现已举办11期英语班。在此基础上,又组织学员赴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院校集中培训。有了英语这把通向世界之门的钥匙,教师就有了申请赴国外院校研修的底气和能力。同时,学院还制定出台了相应的鼓励支持教师赴国内外访学研修,尤其支持赴国外长期研修的政策措施。研修期间,工资待遇不减,职称照常晋升,归国后优先为其搭建发展平台,投入资金之大,支持力度之大令同行们赞佩不已,羡慕不已。目前,学院具有国外访学研修经历的教师已达25名。我认为,把钱用在教师身上,就是花在了刀刃上;无论大事小事,坚持数年必有好处。
如何培养出新时代合格的医学人才?我始终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直以来,我们持之以恒地努力工作,一批批毕业生走向社会,日夜奔走于救死扶伤的一线,然而令我不安的是,一个几千年来一直倍受崇尚的治病救人功德无量的行业,时下却倍受诟病,医患关系也似乎降至有史以来的冰点。这是为什么?尽管存在诸多社会原因,但我们也不能不反思医学教育本身存在的缺失。探索适合新时期的医学教育模式,就成为我院教学改革的重点。
“十二五”初期,省教育厅启动了“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项目。在立项答辩会上,我们将前期思考形成的“三导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和盘托出,即以职业精神为导向的人文素质教育,以执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素质培养,以社会适应为导向的身心素质养成。此举得到专家高度认可,学院由此被批准为全省6所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之一。历经5年的研究与实践,现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三导向”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培养方案、教材体系、教学方法等系列内容。中国医科大学孙宝志教授对“三导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颇为赞同,在“三导向”模式构建及其系列教材的编写上,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给予了深入指导和大力支持。2015年,省教育厅专家组对全省高校的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项目进行验收,虽然验收结果在文件上没有排出顺序,但专家透露,在6所高校中,我院得分最高,居于首位。
如何突出办学特色?专业特色是构成一所大学特色的重要方面。医疗卫生行业既是一个技术性极强的行业,也是一个分科精细的行业。实际上,临床内外妇儿等大的学科总是人才过剩,而一些小的学科却长期人才短缺。我认为,对于这些小学科的人才,只有在大学期间定向培养,才能保证该学科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在临床专业下设专业方向的培养方式。学生参加工作后,专业思想稳定,技术优势明显,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尽管教育行政部门对于专业下设方向的培养方式时有政策变动,但我们办专业方向的定力始终没有动摇。我们认为,专业方向比专业更具办学特色。我院临床病理学专业方向的毕业生能进京在大医院就业;眼科专业方向的学生在校期间就被提前预定,形成订单式培养;妇产专业方向的学生也很受市场欢迎。这些足以表明我们坚持办专业方向的正确性。
精神医学专业不仅是学院专业建设的一个闪光点,在全国精神医学教育界和精神卫生行业也光芒四射。我国资深的精神医学教育家、精神病学家、湘雅医科大学杨德森教授在我院庆祝精神医学专业成立3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说:“齐医在精神医学专业建设上拥有‘四个全国第一’,即在全国第一个开办精神医学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数量居全国第一,组织编写了我国第一套本科精神医学教材,第一个进入教育部一类特色专业目录(也是当年全国唯一一个进入该目录的精神医学专业)。”国内一些大学也曾举办过精神医学专业,但因招生困难和临床教学及实习困难等原因而停办。我院的精神医学专业也是在克服困难中不断前行。哈尔滨第一专科医院、大庆第三医院和黑龙江省第三医院等精神专科医院为学院的精神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做出了卓越贡献。现在,前两个医院已成为我院非隶属附属医院。时至今日,精神医学专业已成为我院的品牌专业,是我院第一个进行一本招生的专业。更让我们为之骄傲的是,我们有幸组织编写了全国第一套本科精神医学专业教材。在2008年,针对我国精神医学专业开办30余年没有全国统编教材的现状,我们向卫生部教材办和人民卫生出版社提出了编写全国本科精神医学教材的建议。当时恰逢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全国部分医学院校专家赴美国考察教材建设情况,期间我向杜贤总编详细说明了编写此套教材的意义和我院在编写方面的优势。回国后很快得到批准,由我院作为教材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总主编单位)牵头组织编写本套教材。参与编写的有协和、首医、浙大、复旦、湘雅及香港大学等40余家单位。此套教材共11本,于2009年出版并在全国投入使用。这套教材的问世,结束了我国精神医学专业30余年没有统编教材的历史。201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启动全国本科精神医学教材第二版的编写工作,我院再次被批准为总主编单位。一个大学能获得一部或几部教材的主编,那也是相当荣耀和相当不容易的事。然而,作为齐齐哈尔医学院能够两次以总主编身份牵头组织编写一套全国性教材,并拿到其中三部教材的主编,实属难能可贵,也是我省为数少之又少能够获此殊荣的院校。
学院现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招生录取分数被誉为“大学社会声誉的晴雨表”,近五年来,我院的招生录取分数持续提高,平均高出省控线70多分,处于同类高校前列,在哈外院校中位居第二位。昔日招生之艰难已一去不复返了。
“面向基层,培养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是我院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的办学定位,并已成为学院的办学特色。2008年,时任国家政协副主席张梅颖率领“医学教育改革与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调研组来我市调研。在学院本部和附属第一医院调研的座谈会上,我们提出了在现阶段应建立一套适合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执业医师管理办法和职称评聘体系等建议。张主席对此十分认可,并认为这些建议符合我国城市和农村二元结构的实际情况。在调研组走后,我们又组织了3个研究组,对我市6个县,13个乡镇的乡村医生、乡镇卫生院院长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进行现场调研,撰写了调研报告,提出了“将乡村卫生人才培养纳入国家和省级政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长远规划”、“建立独立的人事管理、职称晋升、执业资格等乡村卫生人员管理体系”、“完善城市支援农村卫生工作”等新的政策建议,并以书面形式向张梅颖主席做了进一步汇报,此项研究成果还获得了省教育厅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院积极参与我省“村村大学生”培养计划,2005年以来,共招收1536名全科医学专业乡村医生,占全省培养总人数的一半以上,是全省培养乡村医生最多的医学院校。随着国家新医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又将目光转向了具有更大意义的国家和我省医改重大专项中的卫生人员培训计划。2010年,首先承办省卫生计生委委托的全省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新招录的709名医学毕业生岗前规范化培训,继而,学院陆续成为黑龙江省全科医学培训中心、黑龙江省农村卫生人员培训基地、黑龙江省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基地以及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基地、卫生部卫生人才培训中心齐齐哈尔基地。在“十二五”期间,依托上述培训基地,共完成省卫计委委托的国家医改重大专项培训、黑龙江省医师定期考核培训、黑龙江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各级各类培训项目29项,培训学员29.7万人次。
在国家推出“5+3”医学教育改革后,学院抓住机遇,积极争取相关项目和政策,黑龙江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办公室和黑龙江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试中心已相继设在我院,3所附属医院和5所非隶属附属医院也相继成为国家和省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目前,培训工作既体现了大学服务地方的功能,也已成为学院办学的又一品牌特色,学院的社会声誉也随之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