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农垦机械化学校:产教结合 培养农村实用型落地人才
http://heilongjiang.dbw.cn   2016年05月08日 13:42:38
订东北网彩信手机报,移动发KTDBW到10658333,联通发DBWY到1065566600,电信发DBWY到10628999。
东北网手机版 3g.dbw.cn

  原题:产教结合,培养农村实用型落地人才——黑龙江农垦机械化学校办学模式

  东北网5月8日讯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对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都提出了要求,并要求培养和造就具有现代化特点的新型职业农民。农村职业教育在实现农村现代化、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等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要想顺利地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是当务之急。而农村职业学校所要培养的学生正是迅速发展的企业短缺人才。

  一、学校办学现状

  学校位于黑龙江省北安市赵光镇前进村.是一所综合性国家级重点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是黑龙江省唯一一所坐落在农村的农业中职学校。学校始建于1955年,目前已发展成一校多制,集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普通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化、规范化、综合型学校。

  学校现有在籍学生数4206人,专任教师206人,其中省级学科带头人5人,硕士研究生学历37人。学校设有农业、交通运输、加工制造、财经和信息工程等五类共9个专业,其中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现代农艺技术和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三个涉农专业是省级重点专业,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学校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8个共71个实训室,校外基地49个,能够完成所有专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千余人次。

  办学60多年,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校教职工以团结、务实、改革、创新的精神,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运用灵活的办学机制,形成了“厂校结合、校校结合、长短结合、产学并举”的办学特色,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垦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大批适用人才做出巨大贡献。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现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民进中央副主席王佐书、原农业部副部长刘成果等领导来校检查指导工作,给予学校巨大发展动力。学校被授予“省级文明单位标兵”、“国家级绿色学校”、“全国农业系统先进集体”、国家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示范基地等多项荣誉称号。2012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单位,2015年通过验收,晋升为国家级示范校。

  二、学校办学社会背景

  黑龙江垦区现有农业从业人员36.6万人,农机从业人员12万人,畜牧业从业人员11.1万人。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推进,垦区存在着农业大户生产效率低、“少地户”生存困难、“无地户”生存受阻等问题。同时普遍存在从业人员老化、实用技术人才青黄不接,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差等状况。学校结合地方需求,通过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开设农机、种植、养殖三大特色专业培养现代农机人才,解决“农机大户”效率低问题;开设特色种植业,解决“少地户”增收问题;开创特色养殖,解决“无地户”生存问题,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垦区市场需求人才培养新道路。

  学校以立足现代化大农业,面向全省,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不断完善“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运行机制,重点建设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现代农艺技术、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等三大涉农专业,加强校企合作机制、管理内涵、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建设,突出特色办学,提升学校的综合能力。

  三、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1.立足现代化大农业生产,构建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组织专业教学团队多次深入北安管理局15个农场进行调研,并借鉴德国的职业教育理念,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和学校办在农场的区位优势,创新“校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实行了“校场双元,学生双员”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农场两个育人主体共同组织实施教学计划,学生则以学员、员工双重身份在不同的生产季节“忙入闲出”,产学交替。

  在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实行了“双元主体,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校场两个育人主体按照现代农业生产季节规律、生产过程和职业要求,分别在学校和农场两个教学环境中,教学资源有机融合,实施产学结合。

  在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实行了“校场双元,三边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与养殖场两个育人主体共同育人,学生在校系统学习的同时,到养殖场在技术人员和师傅指导下边参加生产实践、边学习、边用生产获得的报酬生活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多年的实践运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三个重点专业招生总数与全校招生总数比率接近89.9%,农场委托培养就业率100%,学生实践技能和企业满意度全面提升。

  2.根据农业职业岗位需求,构建与技能提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准确把握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素质能力要求,构建了职业素质、基本技能、岗位能力拓展、岗位能力提升的“四层递进式”课程体系。按照省级精品课建设标准,与行业企业共同研制课程标准51个,开发了《蔬菜栽培技术》等19本校本教材,公开出版15本。其中《农机标准化作业》等9门课程按照省级精品课建设标准建设,使课程建设与生产实际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

  3.以农业生产过程为导向,推进“学校+基地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学校以校内外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为依托,三个重点专业实施“学校+基地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各专业选择典型生产任务作为教学项目,推行项目教学,通过学生参与实训基地的生产作业,使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学训结合。根据专业特色和课程特点,采取体验式教学,现场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实现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理论与实践融合,做到教学做一体化,把职业精神的培养融入教学全过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四、多途径师资培养,提高教师双师素质

  学校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目标,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内培外训、上学下企”的培训制度,外派教师培训132人次、企业实践121人次、聘请专家讲座19人次,拜师结对48组,培养了双师素质教师133人,使专业带头人增加到21人,骨干教师增加到84人。教师团队的课程开发与建设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显著提高。其中,教师研发制作教学课件183个,有33人次教师获得全国和省学生技能作品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有1名教师获得全国教学能手大赛二等奖;有3名教师参加国家信息化大赛获三等奖1名,优秀奖2名,有2名教师获省信息化大赛一、二等奖,教师承担了省级示范校建设等专项课题14项,发表论文44篇。学校建立起由农场技术人员、高技能师傅、客座教授及行业专家等组成的兼职教师资源库,聘请兼职教师131人,双师结构不断优化,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提供保障。

  五、健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一是积极参加集团化办学。学校加入了北大荒现代农业职教集团、黑龙江农垦职教集团、黑龙江省畜牧兽医职教集团,与三所牵头学校实现了中高职贯通培养,同时共享集团内教学资源,形成以职教集团为平台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二是发挥场校一家的优势。在农场设立“场中校”16个,使教室走进农场,课堂走向田间。拓展合作企业20家,合作内容也由学生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拓展为专业共建、员工培训、科技服务、合作生产。2012年至2014年合作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人数累计11840人次,企业提供了5个养殖场、动力机械504台、耕地68.72万亩的生产实习资源。这种学校与农场联合办学模式使农场得到了自己急需的人才,学校也解决了相关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真正实现了农场、学校、学生三方受益的目的。

  三是完善共建共享平台。与企业合作研发了教务管理、网络教学、行政办公管理、远程社会服务教学、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等的数字校园应用平台,场校共建共享符合农业生产的农机检测、维修、生产以及与种植业、养殖业生产相关的组织培养、食用菌生产、动物疾病诊疗、畜禽疫病检验等生产性实训基地6个和涉农服务中心3个。形成了“校场一体、资源共享”校企合作模式。

  四是共同建设教学资源库。学校与红星农场现代农业信息化集成系统相链接,实时远程使用农业生产信息。与东师理想公司合作开发了教学资源库,内含有农业生产及管理实况录像、校企合作研发仿真视频教学片,仿真教学软件、电子图书、电子教案、精品课和幕课资源、教材库、试题库、师资库等,专业化教学资源达到2TB。

  六、办学效果

  黑龙江省农垦机械化学校注重实践教学,密切结合当地实际需求,采用独特的教学模式,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技能型实用人才,同时带动当地经济巨大发展,开拓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模式,是农村职业教育的领头军。

  1.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实用人才

  学校在稳抓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技能学习,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技能型实用人才。学生毕业时不仅可以获得毕业证书还可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拥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毕业即可达到相应岗位的具体要求,可以直接运用于农业生产,而不再需要其他就业培训。学生参加国家、省、农垦总局及北安管理局举办的技能大赛,共获奖149人次,其中6名学生在全国技能大赛中获二等奖1个、三等奖4个、优秀奖1个,农场委托培养就业率100%,农机专业有5名学生在黑龙江省农机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奖,有两名学生代表黑龙江垦区参加全国第一届和第二届农机专业技能大赛获得三等奖(黑龙江代表队最高奖)。

  学校立足当地农业发展的需求,招生对象不拘一格,由初中生增至职工再扩大到从业人员。不仅培养了大量的年轻人,还培养了很多高素质懂技术的新型农民,为农民增收及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学校办学60多年,为国家培养了4万多名技能型实用人才。

  2.产学结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学校近三年每年为垦区及周边市县培养农机专业毕业生800多人,为垦区培养新型农机专业技术人才2000多人,许多人已成为当地农机大户、创业能手,使机车工作效率提高12%左右,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就有200多人,成为新型现代农机设备使用的骨干力量。学校成立了“现代农机服务中心”,开展免费的技术咨询服务,每年接待技术咨询服务数百次。同时还开展维修服务及代耕土地服务,解决了农村农业机械力量不足问题。

  学校以自己的成功经验改变了垦区人民“谈药色变”的情况,培养了300多名种植技术人员;赵光、红星、长水河等农场和周边市县建起了特色棚菜种植基地5个,大棚1000多个;在引龙河等7个农场和地方部队建中草药种植基地12个,中草药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其中防风2000亩;同时,拉动3000多人就业,实现产值2000多万元,学校也创收70多万元。

  学校从2008年开始,尝试大白鹅、朗德鹅、莱茵鹅、大雁养殖项目,并进行了育肥肝尝试。校内建有鹅雁孵化场、育雏场两个,养殖场三个,在北安市胜利乡革命屯、长水河农场、襄河农场、二龙山农场、建设农场、赵光农场建设鹅雁养殖实习基地6个;现共繁育、养殖朗德鹅、莱茵鹅、白鹅、大雁4000多只,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动周边地区养殖鹅雁达到20000只,建立了十三个养殖基地,使企业的源头和终端都形成了“活水”状态,增加养殖户收入,拉动当地经济发展。

  3.开拓农村职业教育新模式,引领农村职业教育新发展

  学校始终坚持立足垦区办教育,改革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模式,灵活招生,科技下乡,送教到田间,既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又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充分地发挥了农村职业教育培养人才,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开拓出一条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道路。践行了陶行知先生“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的生活教育思想,引领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潮流。

  黑龙江农垦机械化学校的职业教育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框架,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到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为中心,将教育与地区发展紧密联系,深受地方人们的认可,也为职业学校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广阔的道路。这一道路的探索,使职业教育突破了传统职教的发展模式,展示了中职教育强大的生命力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对我国中职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作者:    来源: 东北网     编辑: 平静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