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共建农业科技园区,培养农业技术人才
——校企共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典型案例
一、实施背景
一是垦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提出,“结合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挥国有农场在建设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因此,学校立足垦区农业发展需求,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二是黑龙江垦区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农业从业人员30余万人。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更新专业知识技能,加快培养农业技术人才,是促进农业作物增产增效的人才保障。
三是学校按照宝泉岭管理局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以培育新型职业农工,培养多样化技能人才,促进产业发展为目标。通过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提升服务能力,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二、主要目标
一是通过校企合作,利用双方资源优势,建成以设施农业示范园区、现代农机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实现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使用的建设目标。
二是通过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建立专业实训基地,实现“场中校”办学模式,培养技能人才。
三是通过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建立农业科技培训基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育职业化农工。
三、工作过程
(一)校企共建,改善专业实训条件
一是学校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通过召开校企合作共建会,加强与企业合作项目的指导与协调。制定了《校企合作管理办法》《企业专家聘任管理办法》《校企共建农业科技园区实施办法》等管理制度。与宝泉岭农场签订校企合作共建协议,本着双方“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原则,形成技术、人才、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二是校企合作投资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省地方财政投入100万元、自筹255万元,新建占地252亩的设施农业示范园区。新建连栋温室1栋,面积7300 m2。新建日光节能温室3栋,面积2160 m2。新建蔬菜大棚3栋,面积2160 m2,与农场建设的18栋蔬菜大棚连片。农场投资903万元,学校提供技术支持,建成了占地5.5万平方米的现代农机管理服务中心,可展示国内外先进的农机装备近300台套,改善专业实训条件。
(二)深度合作,创建教育培训环境。
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创建教育培训环境。一是学校利用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农机中心提供信息化平台,实现设备管理、视频教学、设备展示等功能。二是学校投资购置投影仪、电脑、学习桌椅等办公设备,在服务中心内建立培训教室,实现“场中校”的办学环境,由企业专家在园区内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接受企业文化的同时,实现教育、培训、考证等功能。
(三)开展调研,合理制订培养方案。
一是深入调研,了解人才需求。学校组织专业教师,深入到企业,针对行业发展现状、岗位需求、社会服务需求等展开调研。调研时发现,现有农业劳动力人员老化,知识技能匮乏,劳动力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从业人员急需提高专业技能,更新专业知识,培养技能人才。
二是合理制订,确定培养方案。针对行业人才需求特点,制订育人方案。一是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构建了“产学交替、两轮实践”人才培养方案,现代农艺专业构建了“产教结合、田间课堂”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了《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学生“两轮实践”实施方案》、《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学生实习计划》。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制订了《教师企业实践锻炼计划》。专业教师参加实践锻炼,实践教学技能得到提升。三是按照行业发展需求,制订《农业科技培训方案》。以加快新型职业农工培育为目标,创新培育模式。
(四)开展培养培训工作
一是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培养技能人才。建立了农机、农艺两个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结合农时,学生到园区内参加生产性实习,到农机中心参加农机具的维护保养实习。
二是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培训基地,培训职业化农工。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确定培训时间。农闲时,集中学员开展理论提升培训。农忙时,按照农时开展田间课堂。组织学员到示范园区进行参观交流。通过信息化平台网络答疑、现场指导。
四、条件保障
(一)组织保障。
为了保障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了专门机构,成立项目建设指导委员会,
下设项目建设小组,为项目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二)制度保障。
制订了《校企合作管理办法》《企业专家聘用管理办法》《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办法》《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管理办法》《培训基地管理制度汇编》等各项制度,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资金保障
项目资金主要来源于省地方财政资金100万元,企业投入1356.8万元、学校自筹276.4万元。建设经费严格执行《学校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加强资金的使用管理,设立专门账户,专款专用,不准挤占挪用。
(四)过程保障。实施双周计划,两周汇报制,就建设情况进行汇报,对建设进度、质量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了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五、实际成果、成效及推广情况
(一)办学效益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创造了“场中校”的教学环境,促进农机、农艺等两个重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改革,实现了专业与产业、教学与生产对接,1959名学生受益。两年来,农机、农艺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100%,毕业生“双证”获取率达100%。农机学生在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奖66人次,12名农艺学生在总局技能大赛中获奖。实现“双师型”教师率达95%以上,培养农机专业总局级学科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6人;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总局学科带头人3人,骨干教师6人,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整体提升。
(二)社会效益
一是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两年来,培训农业种植人员7241人次,其中通过职业资格鉴定的1727人。2014年培育新型职业农工965人。农机新装备、农业种植新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农业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普遍提高。
二是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增长。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充分带动了本地区农业产业的发展。2014年,宝泉岭农场实行农机作业标准化,粮食突破总产38.1万吨,玉米亩产突破750公斤以上有298户。玉米单产突破1073.5公斤,达到吨粮田,玉米产量创建场以来历史上最高产量,公顷纯收入近万元。宝泉岭垦区2014年亩均效益水稻515.6元,玉米337.1元,农作物总效益达到22亿元,农业生产呈现连续多年递增的良好局面。
三是示范引领作用明显增强。
设施农业园区带动绥滨、普阳、新华、汤原等周边农场发展果蔬大棚百余栋,为促进当地水稻育秧大棚二次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全局水稻育秧大棚53529栋,2015年水稻育秧大棚二次利用18642栋,利用率达到35%,增加了农户的经济收入。
六、体会与思考
(一)体会
校企深度合作,能够创设真实生产环境和教学环境,实现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有机结合。
(二)思考
一是如何做好产教结合。由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展示的技术与季节、农时有关,学校需要通过调整教学计划,来适应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生产过程。使学生实现“识、学、教、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案。
二是不断创新培育模式,服务地方经济。利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创建培育环境,探索“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新模式。强化实践技能操作,推行田间课堂、送教下乡等模式,服务垦区农业职工,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