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黑河市文化事业发展可谓有声有色,文化的甘露浸润民心,一系列文化“标签”打通了全市文化发展的末梢神经,对内凝聚起全新能量,对外塑造起黑河崭新形象。
标签一魅力:中外交流硕果满枝
在对外文化交流上,黑河市既得“天时”又占“地利”,特殊的地缘优势,让黑河市在对外文化交流上“近水楼台”。去年,在中俄两国文化部和两省州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省文化厅和黑河市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第六届中俄文化大集以高层交流密切、成果成效显著、文艺演出精湛唯美、展览展销取得实效、民众文化隆重热烈的特点,成功展示了中俄文化跨境交流的独特魅力,俄罗斯联邦文化部将文化大集评为“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最有魅力的文化交流项目”。
我省农民画在俄罗斯展销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海南省的“塞北雪·南国风”中俄三地美术交流展上,黑河市参展的美术作品有100幅之多,其中包括油画、中国画等;与新疆阿勒泰市文广新局进行了互访交流活动,就两地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签署正式协议,并对两地适合引进的文化产业和项目进行了考察……这些对中俄文化艺术交流、推动中俄文化艺术发展都起到积极作用。
标签二实力:产业发展步伐矫健
文化产业项目一直是黑河市发展文化事业的重中之重。中国书画艺术院黑河分院建设项目完成了部分基础设施建设;中国·俄罗斯文化博览交流中心建设项目,建设方案已完成。
去年4月,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广新局共同组成考察组赴北京,分别与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国家文化产业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文创中心、和君咨询集团就黑河市谋划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及编制文化产业发展整体规划事宜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向四家机构详细介绍了黑河市的区位优势、产业结构及各县(市、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四家机构在“一带一路”东北亚新的战略框架下,依据黑河市地域优势、民族民俗文化、历史文脉、自然风光特色及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分别阐述了规划理念及模式。
标签三创新:精品激活“黑河符号”
黑河市深入挖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实施文艺精品战略,推出了一批代表“黑河符号”的精品力作。制定了《黑河市直文艺作品创作生产方案》,研究并确定了舞台情景剧《同饮一江水》、鄂伦春女子群舞《七彩的鄂伦春》及知青题材小品《把青春献给你》等多部艺术创作作品,其中艺术剧院创作排演的大型中俄风情歌舞《江水霓裳》于去年7月15日-8月31日在友谊宫演出46场,共接待观众一万人(次)。
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组织专家依据评审标准,对申报市级保护名录的项目进行评审论证,何世环《满族说部》、逊克玛瑙雕刻技艺、嫩江古驿道站丁习俗、俄罗斯族巴斯克节等9个项目已通过市政府终审并公布。在省委书记王宪魁访台期间,黑龙江省民间民俗展在台湾举办,黑河市非遗省级保护项目桦树皮制作技艺传承人和鄂伦春族桦树皮镶嵌画传承人作品入选。黑河市非遗传承人孟淑珍、莫鸿苇、葛长云获首届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北安乌鱼绣项目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标签四惠民:打造百姓精神乐土
把文化根脉深植群众,让群众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周末大舞台”广场文艺演出以弘扬正能量,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吸引了中外游客的广泛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档次得到进一步丰富提高。成功举办以“农民的节日、文化的盛宴”为主题的全市第五届“金色旋律”农民艺术节。不仅如此,2015年,黑河市的广播电视工作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建设13654户任务基本完成;开展地面数字电视普查与建设工作,黑河九一三台地面数字电视项目已经完成并通过省局验收,开始试播;制订农村电影放映计划并按时高质量完成了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作;农村老放映员补偿工作稳步推进;江边电影文化广场完成电影放映达120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劲凸显,继续开展“三区”文化人才支持计划工作和“百馆千站下基层”活动。从人民艺术剧院、市群众艺术馆、市艺校等单位选派优秀文化工作者分赴逊克县、孙吴县、爱辉区三地开展为期一年的文化人才支持工作,加大对群众文艺创作和群众文艺团队的扶持力度;组织市群众艺术馆辅导人员深入到农村、厂矿、部队、社区队合唱团等进行培训。黑河市中心村文体设施建设稳步发展。各个县(市、区)中心村建设项目资金已到位,文体广场和活动室均按计划进行建设,乐器、灯光、音响、书柜、健身器材等配套设施齐全,并为每个活动中心配发了村级标准化文体活动中心标牌及相关制度图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