黝黝黑土地满满新收获
——“十二五”期间黑河市现代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十二五”即将过去,回眸这五年,黑河市农业发展变化喜人,硕果累累——统筹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努力构建经营规模适度、生产技术先进、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新型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粮食总产实现“八连增”,农民人均收入实现“十连快”,全市现代化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
粮食增产 农民收入年年增
“十二五”期间,黑河市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优化种植结构、推行科学轮作,粮食总产实现了“八连增”,农民人均收入实现了“十连快”。2012年,粮食总产突破80亿斤大关,首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粮食生产连年丰收,2014年全市粮食总产95.03亿斤,较2010年52.7亿斤增长80.3%。2014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848.34万亩,较2010年1672.45万亩增长了10.52%。围绕市场需求,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玉米、水稻等高产高效作物,优化种植业结构,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农民人均收入由2010年7045元增长到2014年11401元,增长了61.8%。2014年,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50个、117.2万亩、辐射300万亩,推广示范应用大豆大垄密植、玉米大垄双行等试验示范项目260多项(次),机械化率、良种化率、标准化率全部达到100%,带动全市推广先进适用增产技术4200万亩次。
优质农产品叫响绿色品牌
积极实施特色农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绿(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强力推进孙吴健康产业园区建设,引进了一批带动和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大项目、新项目和好项目。深入实施品牌牵动战略,着力打造绿色、安全、健康的绿色优质品牌。围绕发展大豆、小麦、玉米、水稻、乳品、山特等重点产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方式,不断扩大优质农产品基地规模。截至2014年底,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已达70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8家,实际加工农副产品总量达到130万吨以上。全市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830万亩以上,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个数达到68个。农产品设计加工能力已达300万吨以上,农副产品实际加工总量达到130万吨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4.5亿元以上,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达12.5万户以上。
对俄农业合作亮点纷呈
依托黑河国家级中俄农业科技合作园,突出“高纬寒地、黑土有机、生态优良、中俄合作”四大特色,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互换交流、劳务输出、农业信息共享、互派专家技术人员、农产品加工等领域进行广泛合作。2013年,成功举办了以“高纬寒地农业科技合作与生态发展”为主题的“中国·黑河中俄现代农业科技合作论坛”,进一步扩大了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截至目前,黑河市共有14家对俄合作企业,在俄开发土地面积达到115万亩,购置及过境各类农机具241台(套);建成生猪养殖场两处,肉牛养殖场一处,家禽养殖场一处;带动境外劳务输出657人。充分利用近年来对俄农业科技合作的基础和成果,组建中俄跨境农业产业园区,试验种植俄罗斯品种39个,示范推广俄方6个优势品种和2项农化技术,辐射面积达2000亩。加快推进黑河市东北亚(对俄)现代蔬菜产业园建设,对俄出口黄瓜、西红柿、辣椒等20余种果蔬,年产量5000多吨,对俄出口2000余吨,年收入433万美元,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600余人。注册的“通北绿源”蔬菜品牌,通过了农业部检验,获得了无公害蔬菜标识,成为省级标准化农产品出口基地。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黑河市紧紧抓住两大平原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机遇,大力发展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和企业经营,努力构建适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的经营体系。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249个,成员总数67884户,出资总额达到17.4亿元。其中,农业部认定的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个,进入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名录10个,省级星级示范社36个,培育了孙吴大桦林子、哈屯和逊克团结农机合作社等一批规模大、效益高、品牌响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平台,构建县、乡、村三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建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机构216个,县级仲裁机构7个。全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已达669.3万亩,占农村集体耕地68.9%,参与流转农户达11万户,其中,整乡流转3个,整村流转81个。全市规模经营面积达1200万亩,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66.7%。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推进乡(镇)农业技术服务。按照“推广一批、储备一批、选育一批”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新品种引进、繁育、推广紧密衔接的现代良种繁育体系。2015年,种植业统一供种率达到70%以上,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9%以上。强化农业信息化建设,全市建成市级农业信息网站1个,县级信息网站6个,农业信息站点788个,农村信息员805人,12316“三农热线”在线专家达113名,全天24小时为广大农民免费咨询服务。建设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强化监测预警功能,确保对农产品的有效监管。2014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抽检合格率达到99.5%,位列全省前列。几年来,全市共举办各类培训班6000余期,培训农民123.2万人次。发放各类科技书籍27万册、技术资料61.2万份,科技光盘3082盘。科技咨询人数达12.6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