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联九军是由“中国自卫军吉林混成旅”第二支队发展组建的。军长李华堂。
李华堂,河北省栾县赵各庄人。原是东北军三十四旅九十六团的一个营长,驻防在刁翎一带。“九•一八”事变后,李华堂跟随李杜将军抗日。1932年李杜去苏联,李华堂没有同去,仍然坚持在刁翎、土城子一带山区从事抗日活动。同年8月,李华堂在土城子收编了地方大排队和部分山林队,组建了“中国自卫军吉林混成旅”第二支队,李华堂任支队长,队伍达400多人。
1934年,李华堂率队到汤旺河一带活动,并与汤原游击队有了接触和联系,接受了我党的抗日主张,这使汤原地区的抗日力量有了进一步发展。
抗日武装的发展,引起敌人的注意,他们纠集大批日伪军对汤原地区的抗日队伍进行“讨伐”。李华堂的二支队在敌人的进攻下,节节败退,损失严重,一支400多人的队伍只剩下80多人。李华堂在汤原一带站不住脚,只好返回松花江南的方正县。在方正县李华堂遇见了赵尚志,赵表示欢迎与他联合抗日。还答应对他的队伍给予帮助。
1935年春,赵尚志在方正县大罗密与李华堂、谢文东、祁宝堂(祁致中)会谈,并达成协议:在抗日到底,维护人民利益,组织人民政府这三个条件下,成立东北联合反日军总指挥部。指挥部成立后,联合反日军先后攻打了方正县城、大小罗勒密、半截街、新开道、二道通等,从此扩大了抗日联合军的政治影响,许多山林队;义勇军主动投入到抗日联合军队伍。李华堂部也因此而发展壮大,人员达200多人。
1935年9月,李华堂随赵尚志回师珠河。11月,李华堂出席了在勃利县青山里召开的三军军部会议。会上,赵尚志提出召开抗日各军的联席会议,成立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与会人'员一致赞成,并形成会议纪要。
1936年1月24日至28日,李华堂又出席了在汤原吉星沟召开的《东北抗日联合军军政联席扩大会议》,会上成立了“东北民众反日联军总司令部”,李华堂被推举为副总司令。
1937年1月,根据抗联总司令部的决定,把李华堂领导的二支队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九军,军长李华堂,参谋长李向阳。下辖三个师、八个团、全军共800多人。3月20日,九军联合兄弟部队攻打依兰县城,消灭日伪军200多人,缴枪130多支。但是,该军缺少干部,政治力量薄弱。为充实加强九军的干部队伍,1937年4月,由抗联五军抽调吴大成等4名同志到九军工作,5月又调王克仁同志任九军二师政治部主任。6月北满省委决定派李熙山任九军政治部主任,并决定把郭铁坚领导的游击连划归九军。这时的李华堂也决心整顿军容,振作军威,干一番爱国事业。1937年7月,芦沟桥事变后,抗日形势又有新的发展。抗联九军也在下江地区开展积极的抗日游击战争,他们多次与敌人交战,仅1938年5至10月,大、小战斗就达20多次,有力地打击了敌人。但九军的损失也很惨重。在残酷的斗争中,李华堂经不起考验,他动摇了,并与我党离心离德。对我党派到九军的干部也不配合,甚至避而不见,使他们很难开展工作。当北满省委做出抗联部队西征的决定后,李华堂公然抵制,拒不执行,甚至阻挠西征。1939年2月,李华堂在一次战斗中负伤,他带人去密营养伤。7月,他带30多人叛变投敌。
李华堂投敌后,郭铁坚同志率抗联九军二师等部随三路军西征,继续战斗在黑嫩平原的抗日战场上,直至抗日战争的胜利。
摘自《三江抗日续编》
《三江抗日续编》编委会成员
主任:张海臣
副主任:李淑香 李博 薛振经 蒋世贵
委员:张文利 国广义 王贺明 李建民 刘彦 贾彦山 王吉武 鲍铁汉 李宝林 董秋佳
执行委员:王贺明
摘录:罗宇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