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兼香型白酒的来龙去脉,国家著名白酒专家高月明最有发言权,因为他是行业尊崇的“北高(高月明)南陶(陶家驰)”之北高。也是目前五届国家名酒评比唯一健在的参与者、实践者和见证者。
他说,浓酱兼香型白酒的提出和玉泉酒、白云边酒分获国家银质奖,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事。建国前和建国后的第一和第二届全国评酒会评出的四大名酒及八大名酒,也没有分香型。
由于不分香型评比,1963年的第二届评酒会就有了一个插曲,14名评委采用无记名打分的评酒办法,经过初评、复评、决赛,评出八大名酒。公布结果时,五粮液排名第一,四个浓香型白酒入选,占了八大名酒的半壁江山。
《香港大公报》率先报道了评比结果。当时,周恩来总理正在国外举行一家大型记者招待酒会,他举起酒杯说,我这是用中国最好的酒招待你们!话音刚落,就有别有用心的西方记者拿着香港大公报发布的名酒评比结果当场问周总理!
回国后,周总理亲自过问此事,当时国内还没有公布最终结果,他要求有关部门重新评比,尽管全部更换了专家,评比结果还是一样,也正因为有了此插曲,才有了政治和技术“双工作组”进驻茅台酒厂。
白酒泰斗周恒刚老先生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白酒专家,他带队的技术工作组在茅台“蹲点”三年,通过工艺查定和酒的成分分析,真正从科学的角度得出了“茅台酒是由酱香、醇甜、窖底香三种基础酒组成,窖底香中酒的主体成分是己酸乙酯”的科技成果,这就为香型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推动香型标准确立的,还在于第三届评酒会。高月明说,作为四大名酒之一的“西凤”酒,在这一届评比中名落孙山,直到十年后,西凤才作为“凤香”型白酒重新回到了名酒的怀抱中。从此,香型的概念在酒界逐步形成共识,尤其是香型的确立,更是白酒技术进步的表现。
典型的浓香型名优酒经过长期贮存,还能微妙地表现出‘泸头酱尾’给人舒适愉悦的‘陈味’感,这让当时负责黑龙江白酒技术的高月明,敏感地意识到这可能会诞生一种新的香型,并开始了在玉泉试验。更巧合的是,小他近10岁的陶家驰几乎同时,也在湖北白云边酒厂开始了艰苦的摸索。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黑龙江省的高月明和湖北省的陶家驰心有灵犀地提出了“兼香型”这一香型概念,也就是今天白酒界津津乐道的“北高南陶,兼香缔造”。
1975年,周恒刚带领高月明等当时国内20多名白酒工程师,开始在玉泉查定兼香型白酒工艺。这次学习班,经过近三年130多次的试验,确立了“四定工艺,为浓酱兼香型白酒在中国的全面推广提供了理论体系保障。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黑龙江省白酒业“九九”计划,再次对浓酱兼香型白酒工艺进行了提升和总结。分型发酵、勾调成型的“两步法”浓酱兼香型玉泉白酒工艺得以定型,而“一步法”的酱头浓尾的兼香型白云边酒也获得专家肯定。
2001年,黑龙江省酒业协会、玉泉酒业和湖北省酒业协会、湖北白云边酒厂以及其他兄弟酒厂经过多年的不断完善,终于完成了《浓酱兼香型白酒》的国家行业标准制定。2002年5月,“浓酱兼香”型白酒国家行业标准获准执行,玉泉酒(浓头酱尾)和白云边酒(酱头浓尾)终于成为了继传统的四大香型之后的第五大香型北派和南派代表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