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16日电(马赫 高璎璎 王晗)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2014年黑龙江优质粮食生产增量占全国近50%,总产1248.4亿斤,9年翻一番,是名副其实的中华大粮仓。而绥化市作为黑龙江省重要的产粮基地,承担着保证粮食供给、带动农业发展的重要责任。近年来,绥化市积极健全农业生产机制,运用新兴技术,转变方式,提高质量,走出了一条科技化、集约化的科学发展之路。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绥化市市长王金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大粮仓要保证粮食安全,必须实现数量、质量、效益、安全的有机统一,推进大基地、大粮仓向大工厂、大厨房、大粮商的产业化升级。

全国人大代表、绥化市市长王金会在“全国两会”现场。
加强农业生态维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绥化市在全力发展农业生产、注重产量效益的同时,把改善农业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放在重要位置。
王金会表示,黑龙江的黑土地是宝贵的稀缺资源,孕育了“北大仓”。然而,近年来,黑土地也遭遇到了危机。由于治理保护进度仍赶不上土壤地力下降和水土流失的速度,造成土壤有机质供补失衡,耕地地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隐患。
为此,绥化市对黑土地严格保护。王金会介绍说,全市共投资2.12亿元开展以小流域治理为主要内容的黑土地综合治理工程,着力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立了以秋季深松整地作业为主的科学耕作制度。通过工程、耕作和生物措施,全面增强对黑土地的保护。“我们全面推广秸秆粉碎还田技术,促进了培肥地力、土壤有机质的增加,并减少了因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对于陡坡耕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缓坡耕地建设水保工程,加大黑土地水土的保持。”
绥化市还通过“三北”防护林、农田防护林、护路林和护村林建设,森林资源总量不断增加,促进林业生态得到了快速发展。
完善经营机制,创新服务体系
王金会表示,绥化市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链接,做好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一方面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改变了一家一户单纯种养的小生产、小规模、小产值、小效益模式,大力发展“股份合作、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农企合作、农机合作社、场村共建”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另一方面积极强化大农机载体建设,改变了小机械主导作业的现状,形成了大农机引领农业生产的格局,有效地提高了农业技术的到位率、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此外,绥化市还积极促进三产融合。发挥区域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王金会表示,在良好的农业基础条件下,食品工业成为绥化市的第一支柱产业。今年来,绥化市辟建了绿色食品产业物流园,在香港、广州等地进行了推介展销,在北京、上海等地开设了70家绿色食品旗舰店、连锁店,同时积极通过网络平台拓展产品的销售渠道。“电商与实体流通相结合的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体系正在形成。”
新时期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农业生产要从“种的好”向“卖得好”转变。为此,绥化市积极推进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让农民在全产业链中获取更多的效益。王金会介绍说,绥化市每年安排8亿元,专项推进绿色农产品销售,并鼓励公益性机构和经营性机构发挥各自的优势,为农业生产者特别是新型主体提供包括技术推广、金融保险、农资供应、人员培训等专业化服务。
少数人种地,多数人创业己成为绥化市的“新常态”。“每年有5万劳动力转移到产业化、多种经营、畜牧业,成为市民、股民、产业工人,农民收入增幅已高于城镇居民”。他表示农民的多元增收,确保了农村稳定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