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习俗。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阖家团聚、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是个欢乐吉祥的日子,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过春节时都要回家个亲人团聚。待午夜第一声鸡啼,或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节日里有舞狮子,耍花灯,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一直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春节是中华民族几千来形成的重要节日,尤其是汉族人,对于春节的重视,超过任何节日。因为中国幅员辽阔和文化上的差异,所以南方与北方春节习俗不同;地区之间,省与省也有区别。这充分表明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俗文化的多样性。
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习俗。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阖家团聚、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是个欢乐吉祥的日子,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过春节时都要回家个亲人团聚。待午夜第一声鸡啼,或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的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圆饭。初二、初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还要进行祭祖等活动。节日里有舞狮子,耍花灯,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一直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扫房“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彻底清扫房间,作为习俗,无论城乡,都传承至今。但其意义,原本是为人神安排一个清洁的环境和有益于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扫房”的蕴意便由为迎神准备环境向有益健康转化。
竖灯笼杆即于院中立一长木杆,以悬灯笼。民间传说,姜太公当年封神时,所有神位都封出去了,自己没了位置,便居于灯笼杆上。新年立灯笼杆,取意“太公在此,诸神退位”,使邪魔恶神,不敢进院。此俗现存于农村,但在观念上,已无“诸神退位”之意,纯为装点喜庆气氛。
包冻饺子从除夕的子时夜饭到“破五”前的每天早饭,都必须煮饺子,用量很大,特别是人口多的大家庭,更是如此。在农村,过完小年就开始包饺子,由于量大,所以多请亲友邻人帮助,往往包到深夜,有的连续多天。于时,包者满炕,读唱本、讲故事,欢声笑语,热闹非常。包好后,用盖簾、柜盖或炕席送出冷冻,冻好收入纸箱、簸箩、板柜、缸中,储于仓房。
蒸干粮北方把黏豆包、馒头、花卷等统称为干粮。因为春节期间,是人们休闲娱乐的时候,无暇做干粮,便提前和面蒸出,放于仓房冷冻,用时现热现吃,十分方便。在农村,一进腊月,便冷冻黏豆包,而馒头,则到年前再蒸,故有“二十八把面发”之谣。
除夕夜要接祖宗回家过年春节供奉祖宗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礼仪,北方不像江南省份有祠堂,家庙。家里祭祀祖先是供家谱(一张填写着祖先姓名的大挂纸),没有家谱人家,用张红纸写上"xx家三代宗亲之位"供奉。除夕,太阳一落山,家家人手拿灯笼和纸钱去家族墓地,在到祖坟“照厅”,给祖宗烧炕,请祖宗回家过年。并说:"过年了,请祖宗跟同我回家过年吧!"磕三个头,往回走时不能回头看,祖辈人把这叫"接神"。供奉到初五再把祖宗送走(叫送神),收起家谱(有的人家,正月十五还要供奉一天)。
除夕守岁守岁,俗称“熬年”,即如《宝清县志》所说“彻夜不睡”。三十夜,张灯结彩,室内外通明,全家人聚在一起,吃着干鲜果品,或游戏,或讲故事,以待午夜“发大纸”。俗谓除夕一夜精神,则来年一年精神。年夜饭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
磕头与压岁钱除夕夜零时一过至初一的早晨,小辈的要给长辈的拜年。拜年时不管你岁数只论辈份,就是70岁也要给比你岁数小的叩头。然后长辈给小辈份的压岁钱。未结婚的女孩是不准磕头的,所以农村女孩是得不到压岁钱的。
结婚的女孩与姑爷不准见娘家的家谱一般正月初三女儿姑爷都要去看望岳父,岳母,但是出嫁女与姑爷是不能见娘家家谱的。据老人说,如果见了,祖宗会生气的,就不会保佑,一年就不顺利。
吃年夜饭的饺子里包硬币饺子里包进一枚硬币,当除夕夜向老天爷烧纸(当地人叫"发纸")放完鞭炮,就煮饺子吃年夜饭,谁吃到硬币谁有福,一年会走字(走好运,顺利)。全家人都会祝贺他!
不过正月初五不许扫地从除夕夜开始到初五,不管屋地多脏(瓜子皮,纸片等垃圾}都不能清扫。老人说,如果扫了地,就把财运扫没了。初六笫一次扫地也得从门口往里扫,这叫把所有的财宝扫进库,免得失去。
除夕夜至初五打碎物品要说"岁(碎)岁(碎)平安"过春节这几天不管大人小孩打破了东西都要笑着说声"岁岁平安",这样就能去掉晦气和不吉利,也使人们有个好心情。
已婚妇女鬓角插花除夕夜,已婚妇女都要在自己的头发上插朵丝织的花朵,表示新的一年仍就美丽漂亮,青春不老,得到丈夫的疼爱。
除夕夜去偷邻里柴禾除夕夜里,邻里相互去偷拿别人家的一捆柴禾。意思为,这一年能够得到意外之财,发家致富。
正月里男孩不许理发正月里,男孩子母亲是绝对不许让理发的。因为说正月里男孩理发死舅舅。所以一到旧历二月二理发的成堆,也叫剃龙头。
百戏春节及其后续阶段,无论城乡,都有人组办百戏于街道广场进行表演。百戏种类丰富多彩,有秧歌、龙灯、狮舞、旱船、挑箱、抬竿„„《双城县志》:“初五日,曰破五„„过此日,秧歌、高跷、旱船、推歌、龙灯诸杂剧,常扮演而出,至十五日而止。”这些百戏杂耍,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深受人民群众所喜爱,所以绝大部分如龙灯、耍狮、旱船等都原汁原味地传承下来。
正月十五元宵节时要给故去的人"送灯"流行在家乡一带的信仰习俗。在元宵节时,家家都做面灯,而灯形如碗盏,俗称灯碗。用玉米面做成的叫金灯,用白面做成的叫银灯,用荞麦面做成的叫铁灯,做成型后上锅蒸熟后,插上用棉絮缠裹的芦苇做成的灯芯,面灯碗里倒满灯油,面灯就算做成了。然后依次把这些面灯送到祖宗板上、天地板上、皂王板上,送到仓库、牛马圈、井台、碾磨房等处,送到大门旁、大路口。
元宵节这天,太阳一落山,村中成群结队的人,领着儿孙到家族墓地,在每个坟头上放一盏点着腊烛的灯笼,并烧纸,放鞭炮烟花。意思是叫故去的祖先住的阴宅也大放光明,如果生前有罪,还不能脱生为人,也可以抱着灯去转世投胎。送灯的主要意义,还是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有的人也到处撒灯,说是叫无人管的孤魂野鬼,得着灯去找个归宿。也算是做善事!
送灯时,以谁先点燃为吉利。往坟地送灯的人,点灯时必须用自己的火柴,如果借别人的火柴点灯,认为祖先看不见光明。点灯时要边点点说:"正月十五来送灯,送金灯、送银灯、送铁灯,有儿坟前一片明,无儿坟前黑洞洞。有心来偷灯,偷个大铁灯,背也背不动,天冷地滑闹个抑歪蹬,大布衫烧个大窟窿。"元宵节晚上,因为家家送灯,所以路口、野外坟地一片通明。
传统的春节民俗,产生于以农立国重农主义和以血缘亲情为纽带宗法传统文化土壤中,在旧年终了和新的一年到来之际,通过祭祖、拜年、压岁钱、团圆年饭等民俗活动,体现了尊亲爱幼的传统观念和敦厚了家族的血缘亲情,以利共同迎接新的一年的机遇与挑战;同时祈求祖先和其它神祇保佑新的一年平安、丰收和发财。家族的团结和平安发财,是自古以来人们所追求的朴素理想,春节的一切民俗活动都是为实现这一主题而展开的。
作为一种理想,平安和致富,人们一刻也没有放弃追求,传承至今,表现为安定和谐与小康社会。但是,由于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敬鬼礼神并不是达到这个目的的可行途径。于是,人们放弃了虚幻的手段,而转向了务实的行动。这就是为什么发大纸、接财神等春节民俗活动淡化以至消失的原因,一旦祈福趋吉的祭祀神鬼活动淡化,敦睦亲情的主题便被突显出来。
家族血缘亲情,这种浸渍于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感情,挣脱宗法伦理关系的躯壳,扩展到民族,成为我们民族扭不断的连系纽带,是民族团结的强大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