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话系列3:哈尔滨市创建最具安全感省会城市取得突出实效
文/哈尔滨市公安局宣传处处长 焦志学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评价研讨会暨《公共服务蓝皮书(2014)》发布会”在拉萨市举行,哈尔滨市公安局应邀做先进经验介绍。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从公共安全、公共交通、公共住房、基础教育等九个方面,对全国38个主要城市进行了公共服务力满意度调查,哈尔滨市“公共安全”满意度被中国社科院评价为处于“比较满意水平”。特别是,在“公共安全”满意度调查体系的财产安全、人身安全、食品安全、信息安全、灾害防护、整体满意度六个方面中,由哈尔滨市公安局所负责的工作满意度高,创建最具安全感省会城市工作措施得力,取得了突出成效,在群众热点关注的毒品管理、色情管理水平上,分别名列全国第七、第八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专门对哈尔滨市社会治安进行深度调研,形成《哈尔滨市社会治安调研报告——打防管控综合治理,着力建设平安家园》的调研报告,作为唯一的全国社会治安方面的先进经验,刊登在《公共服务蓝皮书——中国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力评价(2014)》一书中。
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力,以创建最具安全感省会城市为中心工作
2013年,哈尔滨市公安局为强化城市治安管控力,提高对城市的公共服务能力,为哈尔滨市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从保障加快经济发展、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角度出发,将“创建最具安全感省会城市”作为中心工作。2013年,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郭声琨同志曾对哈尔滨市公安局创新工作赢得群众满意的做法和成效,专门作出批示,给予充分肯定,要求进一步总结完善,为全国提供可借鉴经验。2014年,哈尔滨市公安局不断创新工作理念、警务机制,强调民意警务和问题导向,突出打防管控一体化和平安家园建设,以群众满意为工作标准,使创建最具安全感省会城市已经成为全市“党委政府主导、公安机关牵头、社会各界联动、群众广泛参与”的民生工程。
社会治安秩序平稳良好,创建最具安全感省会城市效果突出
2014年,哈尔滨市社会治安不断得到优化,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创造了更加安全、稳定的环境。
——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全市没发生影响和危害社会政治安全的案事件,没发生群体性事件向政治事件和治安事件的演变转化,没发生暴力恐怖案事件,没发生以报复社会、制造影响为目的的个人极端暴力事件。
——刑事发案持续下降。全市刑事案件实际发案总量比去年下降15.5%,万人发案率比去年下降3.4,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均处于较低水平。
——恶性案件持续下降。“八类主要案件”比去年下降18.8%,是20年来最低。其中,伤害案件下降24.3%,拦路和入室抢劫分别下降29.4%和28.1%。“命案”下降0.7%,是30年来最低。
——公共安全事故持续下降。道路交通重特大事故总量下降57.1%,死亡人数下降7%。火灾事故总量下降45.9%。全市600余项3000多场次的大型经贸、文化旅游活动安保,全部做到万无一失、绝对安全。
——治安案件持续下降。发现、受理各类治安案件下降9.5%,是10年来最低。其中,黄、赌、毒案件分别同比下降了31.4%、 41.1%和 33.2%。
——整体打击水平显著提升。综合破案率达到54.9%,命案综合破案率达到138%,移送起诉各类犯罪嫌疑人总数上升15.1%,再创历史新高。抓获网上逃犯2010名,是全国“清网行动”后的最好成果。
——打击制贩假药犯罪战果突出。连续破获生产、销售假药犯罪案件67起,涉案金额高达16亿余元。在公安部制售假药“集群一号”战役中,哈尔滨市打掉犯罪团伙38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04名,捣毁制售假药窝点61个,涉案总价值6亿元。
责任体系科学完备,全力创建最具安全感省会城市
2014年,哈尔滨市公安局把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主要因素作为主攻方向,制定了8个方面目标、78项任务和284项具体措施,形成了系统完备的创建“最具安全感省会城市”责任体系。
——紧紧围绕所有高危人员进行严密管控,最大限度地防止各种现实危害的发生。抓住“管住人”这个核心要求,切实解决好“管什么人、怎么管”的问题。
——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的身边安全问题强化立体防控,最大限度地挤压违法犯罪时空。对传统的治安防控布局进行了全面优化升级,构建起“覆盖全域、时空多维、情指联动、攻防兼备”的社会治安新型防控体系:加强系统规划,完善地面、地下、空中、水上的立体防控格局。
把空中、水上、地面、地下各个防控网络,有机地整合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动静相济的治安防控新体系。加强社会面巡控,提高见警率和群众安全感。在全市城区科学划定500个网格,配备500台具有先进科技装备的警务巡逻车,民警实行昼夜巡控,做到“守住点、控住线、封住格、联成网”。同时,实行“屯警街面、动中备勤、武装处突”新模式,确保平时2000人、重大节日和敏感时段5000人的路面巡控力量。加强重点部位管控。对小旅店、小洗浴、小网吧等场所实施严格的实名制登记和信息传输制度,对出入城区治安卡点必要时实施“四门落锁”,对所有典当和寄卖行业、汽车修理行业、二手手机交易场所实行信息联网。加强居民区防控,把安全送到百姓身边。启动了为期三年的“天网”工程建设,对全市社会面21万个监控探头进行联网,哈尔滨市公共场所视频探头安装率达到100%。开展“平安家园建设”活动为载体,以物业弃管、半弃管和未封闭、半封闭小区为重点,实行了物理硬封闭和视频软封闭同步推进。
——紧紧围绕事故隐患开展源头治理,最大限度地提升公共安全管理水平。打破以往公安机关“单打独斗”的模式,更加注重多方参与、系统治理,切实增强了管理效能。强化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建立事故研判预警机制,建立完善了乡镇(村)长、运管站长、农机站长、派出所长和交警中队长的“五长”联动模式,实行派出所民警、交警、农机监理“三方合署办公”的工作新机制,开展“车乱停、人乱穿、路乱行”的“三乱”专项治理。强化消防安全管理。认真组织开展了无火患、无火灾社区、村屯和社会单位“三无”创建活动,强力实施了“网格化”、“户籍化”管理,深入落实了政府属地管理、部门监管、企业主体和从业人员岗位 “四个责任”。深入组织开展“六清六建”专项整治,投入资金近2亿元整改隐患430处,是历年来动员力量最多、治理力度最大、整改最彻底的一次,为提升地下商场安全系数奠定了坚实基础。强化危爆物品管理。实行民爆物品“五统一”管理,对私藏、贩卖、携带枪支弹药和管制刀具人员,严格实行“两个一律、上限处罚”。
——紧紧围绕侵害群众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最大限度提升精确打击能力。立足以打促防,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全面推进大刑侦布局,实行信息研判会商制度,把侦破小案同侦破恶性案件、有影响案件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对待,加大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入室盗窃、拎包扒窃、涉车侵财、电信诈骗、制贩假食品药品农资等突出犯罪的打击力度,做到“有警必出、有案必受、现场必勘、信息必采”,形成多警种联合侦破小案的新格局。
——紧紧围绕社会资源整合,最大限度地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效能。与其他部门合作,使街头小广告泛滥现象在哈尔滨市基本根除,强化了对重症精神病人的管控,有效预防了电信诈骗,建立了600人的出租车驾驶员信息员队伍。还开展了“百千万”助企行动,为企业送点子、送安全、送法律,破获涉企案件5600余起,挽回直接经济损失6亿多元。
——紧紧围绕队伍教育管理,最大限度增强广大民警投身创建工作的积极性。把“能想事、能谋事、能干事、能干成事、最合适”的人,放在最适合的岗位上,用好各个年龄段的民警,让户籍派出所民警在荣誉、待遇和职级等方面能够不断实现“阶梯式”晋升,引导激励更多的民警扎根基层。年初以来,全市公安机关先后有多个先进集体和个人,分别受到国家和省市命名表彰,受奖的规格、层次和数量,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其中,刑侦支队马凯被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荣誉称号,刑侦支队王东伟同志荣获全国人民满意公务员,南岗分局花园街派出所被评为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集体,依兰县江湾镇派出所副所长聂文志被评为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个人,经侦支队“集群一号”制售假药案专案组被公安部授予集体一等功。(照片提供/杨武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