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第一代拓荒者薛桂芳
http://heilongjiang.dbw.cn   2010年03月04日 20:32:56

  薛桂芳,有着一副弱不禁风的身体,可就是这样瘦弱的身躯,在条件异常艰苦的大庆油田会战期间,扛起铁锹走向了荒原,同其他拓荒者一起与天斗、与地斗,将荒园变成了良田,有力地支援了困难重重的大庆石油会战。这位大庆油田巾帼英雄的代表,同“五把铁锹闹革命”的精神紧紧联系在一起,像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一样,永远活在人们记忆当中。

  1962年春天,年近50岁的薛桂芳第一个响应会战工委关于“把家属组织起来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号召,带领4名家属,扛着五把铁锹到离家18公里外的荒原上,搭起帐篷,开荒种地,点燃了油田家属走出家门闹革命的第一把火。当时的生产条件极其艰苦,除了指挥部副业队的两顶帐篷外,只有一个钻井队扔下的破房架子,没有房盖,没有墙壁,地上长满了蒿草。春夜,入骨的寒风无孔不入,从四面八方钻进屋来,远处,不时传来几声野狼的嚎叫。薛桂芳带领的油田第一支家属生产队——创业庄家属一队,发扬“五把铁锹闹革命”的精神,造林带、锁风沙、修水渠、防旱涝、平土地、治盐碱。

  四月的荒原,白天化冻,夜晚结冰,草根盘结,一锹下去,划破一层地皮,不使出全身力气根本挖不动。铁锹越磨越薄,五姐妹手上的血泡越打越多。血泡刚刚磨破,流出了鲜红的鲜血,可没过两天血泡又打了起来;原来纤细的双手,渐渐结起厚厚的老茧,变得粗壮有力。饿了,五姐妹就啃上几口硬邦邦的包米面饼子;渴了,就咕噜咕噜地喝上一阵子凉水。北国的春风,吹得她们的手背裂起了一道道血口,白净的脸庞晒得再也见不到往日的光泽。受自然灾害的困扰,有一点好吃的还得给日夜会战的丈夫和幼小的儿女留着,这些伟大的母亲,拖着营养极度缺乏的瘦弱身躯,修筑各种水渠800多米,平整土地130多亩,治理大小盐碱泡几十个,种植了2000多棵树,以实际行动支援了会战。家属生产一队成为当年油田命名的3个标杆队之一,被油田工委誉为“农业战线的红色娘子军”,并荣获石油部授予的“发扬穷棒子精神,走自力更生道路”的奖旗。

  一花引来万花香,五把铁锹闹革命的艰苦创业精神,很快传遍整个大庆油田。一个个家属生产队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广大职工家属用自己的勤劳勇敢精神和多才多艺的双手,种粮种菜,养猪养鸡,放牧放牛,大大地改善了丈夫、儿女和自己的生活,强有力地支援了困难重重的大庆石油会战。

  在周总理对大庆提出的“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矿区建设方针鼓舞下,薛桂芳又带领一批家属到远离矿区的“30井”和职工一起盖“干打垒”,开荒种地,建成了油田新型工业农村——创业庄。她当了生产队指导员以后,仍不顾年老体弱,带头参加生产劳动,并走家串户,把思想工作做到田间、炕头。

  一名家属由于孩子小、家务重,不愿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当她要生第二个孩子的时候,丈夫不在家,没人照顾。薛桂芳丢开自己的家务,背着铺盖住到这名家属家中,悉心照料,洗尿布、做饭,并耐心开导。在油田职工家属的心目中,薛桂芳是最能为她们排忧解难的贴心人,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薛妈妈”。谁家有病号,她三更半夜替家属请大夫;她帮产妇倒脏水、洗尿布;听说有个孕妇想吃包米花,她拿出一盆自己家里节省下来的包米,悄悄放在人家门口;一名患病妇女想吃豆腐,她赶老远的路给端来一盆;哪家丈夫打井不在家,没人挑水,她就帮着挑水、煮饭;有的家属回老家探亲或出门办事,把孩子放心地交给她带,连家里的小鸡也交给她喂……

  薛桂芳点燃了大庆家属组织起来参加集体生产的第一把火,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大庆油田职工家属用铁锹开荒种地,有利地支援了石油工业建设,成为新中国劳动妇女学习的光辉榜样。

  1962年至1965年连续4年薛桂芳被评为大庆“五好”家属、石油工业标兵,1971年到1973年被评为大庆家属标兵、黑龙江省劳动模范,1977年被评为石油部劳动英雄,并命名为“五把铁锹闹革命”的家属标兵,1979年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1965年3月她代表大庆家属去北京向首都万名干部、工人家属积极分子汇报她们走出家门,参加农副业生产劳动的情况,受到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同志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薛桂芳担任了领导职务,但她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样样工作干得出色,使“五把铁锹闹革命”的精神继续在大庆发扬光大。

作者:    来源: 东北网     编辑: 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