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历史上有“伏虎和尚”
古代泉州多虎,僧人与虎颇有渊源,历史上曾出现过多位“伏虎和尚”。
唐代天竺僧人释知亮侨居泉州,相传“有虎驯伏其侧”。
《德化县志》记载唐代有僧无晦“结庐与虎同居,号虎蹲岩”。
《闽书》记载,五代时的行传禅师,在安溪县的卢山小溪院传曹洞宗法门,“尝有二虎驯伏”。五代时的僧守息,安禅于泉州清源山,“有驯虎之异,后因名‘虎岩’”。
安溪虎邱有飞凤岩,又名“骑虎岩”。传说清代一名年轻衙差因痛恨贪官逼民的现实,遁入佛门,在飞凤岩修行,后骑虎升天,乡民雕衙差骑虎之像,祀为“骑虎禅师”……
泉州历史上,最有名的伏虎和尚,当数广钦老和尚。承天寺有关人士介绍,泉州有一位著名的广钦老和尚,亦曾被人们尊称为“伏虎和尚”。台湾的“承天寺”与“清源山”,是由具有传奇一生的广钦老和尚建起和命名的,与泉州有着极深的渊源。
据悉,广钦老和尚生于清光绪十八年,20岁时在泉州承天禅寺剃度出家。1933年,他携带四套简单换洗衣物和十多斤米,到清源山的一个山洞里独自修行了13年。“伏虎”的传说,就是发生在这段时间里。
一次,他闻有呼救声,出洞见有三只老虎欲咬五名樵夫,他走到虎前说:“你因前世恶业,今生方堕虎身,如再伤人,冤冤相报何时了,阿弥陀佛。”真是奇怪,众虎听后怏怏离开,樵夫拜谢而散,“伏虎和尚”一说从此传开。
山中,猴子摘水果给他吃,他还挖“树薯”吃,由于断人间烟火,常食水果,还被称为“水果法师”。
广钦老和尚禅修之地,既有老虎守护,又有群猴采果供养,“伏虎和尚”、“水果僧”的名号就是这样来的。
广钦在清源山上穴居共十三个寒暑,此后,重回到泉州承天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