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怎么表态呢?李亨是个谨慎的人,他的表态也非常有水平,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太子未决”。未决是什么意思啊?未决的真实含义不是决定不下来,而是不反对,不反对就是赞成了。有了太子这个态度,陈玄礼就踏实了。他把禁军的将领召集起来,说:“今天下崩离,万乘震荡,岂不由杨国忠割剥氓庶,朝野怨咨,以至此耶?若不诛之以谢天下,何以塞四海之怨愤!”这是战斗动员啊,将领们怎么表态呢?他们的满腔怒火果然被老将军激发起来了。异口同声地说:“念之久已,事行身死,固所愿也!”这样一来,诛杀杨国忠的事情就算定下来了。火药桶已经准备好,现在,就缺少一个引子了。
正好,这时候,杨国忠从驿站外面巡视回来了。他一回来,马上就被二十多个吐蕃人围住了,这些人是吐蕃派到唐朝的使者,刚到长安,正好赶上皇帝出逃,就跟着一起逃出来了。一路上,他们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看见杨国忠,就拦住他要吃的。杨国忠还没来得及回答呢,忽然,有一个禁军大喊了一声:“国忠与胡虏谋反!”紧接着,一支箭就朝着杨国忠射过来了,一下子就扎在了马鞍子上。杨国忠一看势头不好,赶紧翻身下马,跑进了驿站的西门,想要寻求皇帝的保护。禁军哪能饶了他呀,追过来,手起刀落,一下子就把杨国忠的首级拿下来了。这还不算解气,他们还把杨国忠大卸八块,连他的肉都撕下来吃了,再把他的脑袋用枪挑着,悬挂在驿站的门外了。旁边的士兵大声欢呼。听见外面人声嘈杂,御史大夫魏方进赶紧出来看怎么回事,一看杨国忠的首级,魏方进吓了一跳,说:“汝曹何敢害宰相!”这时候士兵已经杀红了眼了,看见魏方进,二话不说,上来就是一刀,把魏方进也杀了。另一个宰相韦见素也跑出来看情况,乱兵上去就是一棍,打得韦见素血流满面。眼看着就要出第三条人命了,幸好有几个士兵认识他,喊了一句“勿伤韦相公。”这才幸免于难。到这个时候,士兵的情绪已经失控了,把驿站团团围住,一时间杀声四起。
当时,唐玄宗正在驿亭里休息,也被惊动了,派左右去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左右出去看了回来报告说:杨国忠谋反,被禁军给杀了!唐玄宗一听吃了一惊,说:“国忠遂反耶?”唐玄宗为什么吃了一惊啊?因为他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这时候谁都可能谋反,唯独杨国忠不可能。为什么呀?因为唐玄宗也知道,当时不光是叛军声称要杀杨国忠,就是唐朝方面,自己人也都恨杨国忠。所以,杨国忠要想保命,只能紧紧依靠皇帝,他怎么可能谋反呢!说杨国忠有别的问题可以,但是,要说谋反,可绝对是冤枉啊!可是,既然禁军都把杨国忠给杀了,唐玄宗哪敢再分辩什么呀,只好柱着拐杖,走出驿站大门,慰劳包围驿站的将士。玄宗说:我早就想杀他了,只是还没找到机会,现在你们杀了他,正好。谢谢你们。现在杨国忠已经死了,你们各自归队吧。可是,话说完了,士兵们一动不动,虎视眈眈地盯着唐玄宗。这一下,唐玄宗可慌了,莫非他们还想要杀我?派高力士问问吧。高力士走过去一问,士兵们说话了:“贼本尚在。”什么叫“贼本尚在”呀?陈玄礼解释得很明白:“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一听这句话,唐玄宗顿时觉得是当头一棒。他愣了一下,说了一句:“朕当自处之。”转身就回到驿站门里了。进入驿站,唐玄宗顿时觉得天旋地转,简直都站不住了,他倚靠在拐杖上,垂着头,呆在那里不动了。这一两天来,发生的事情太多了,他简直无法想象,事情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他不是盛世天子吗,怎么忽然连首都长安都保不住,来到这个地方呢!他和贵妃不是神仙眷属吗?怎么忽然要让他处死贵妃!普通老百姓夫妇尚且能够互相扶持,白头偕老,自己堂堂一个皇帝,怎么居然连爱妃都保护不了了呢!看着皇帝久久不说话,韦见素的儿子韦谔急了,他上前说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说罢,连着给玄宗磕了几个头,血都流下来了。玄宗看了看他,呆呆地说:“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这时候,高力士在旁边说话了。他说:“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这话说得太透彻了,如果不杀贵妃,将士们恐怕就要连你一起杀掉了!
这一句话把唐玄宗点醒了。要知道,唐玄宗终究是个政治家,不是情圣。他是爱杨贵妃,是可以做到“三千宠爱在一身”,但是,他做不到不爱江山爱美人,更做不到“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在自己的生命和政治前途与杨贵妃放在天平上一起称量,唐玄宗觉得,还是自己更重要些吧。怎么办呢,万般无奈之下,唐玄宗让高力士把杨贵妃领到佛堂里了,和贵妃诀别。杨贵妃说:“愿大家好住。妾诚负国恩,死无所恨。”唐玄宗也含着眼泪说:“愿妃子善地受生。”礼佛之后,高力士就把杨贵妃勒死在佛堂之中。这就是白居易《长恨歌》所说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这一年,杨贵妃三十八岁。她二十二岁来到唐玄宗身边,陪伴唐玄宗度过了十六年最快乐的日子,最后,又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唐玄宗的平安。绝代佳人,就这样死于非命。对于这场悲剧,清人袁枚慨然写道:“到底君王负前盟,江山情重美人轻,玉环领略夫妻味,从此人间不再生。”
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命人将她的尸体抬到驿站的庭院之中,请陈玄礼等几个主要将军进来验尸。陈玄礼他们看过之后,这才脱去了甲胄,向玄宗叩头谢罪。陈玄礼说:“杨国忠祸国殃民,以致生灵涂炭,陛下迁播。臣等为了社稷,矫诏杀死他,真是罪该万死!”很显然,陈玄礼知道玄宗是明白人,也就不再提杨国忠谋反的事,直接把自己杀他的理由提出来了。那么,唐玄宗怎么回答他呀?玄宗说:是我没有识人之明,用人失当,近来我自己也慢慢觉悟了。本来准备到四川之后再杀他,现在你们提前了却了我的夙愿,我还准备赏你们呢,怎么能说有罪呢!陈玄礼听玄宗这样说,赶紧率领将士们高呼万岁,这下,士兵才终于散去,整顿队伍,重新出发。马嵬之变至此也就算基本结束。
三、贵妃之死的千古谜团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评价这场政变呢?我想,有三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第一、马嵬之变的性质是什么?《辞海》中提到马嵬坡,是这样解释的:“唐安史之乱,玄宗从长安西奔成都,缢死杨贵妃于此。”民间提到马嵬之变,第一反应肯定也是杀杨贵妃。但事实上,马嵬之变从本意来讲,绝不是要杀杨贵妃,而是要杀宰相杨国忠。我们讲过,杨国忠当政以后,基本上没有做任何一件好事,早就到了官怒民怨的程度了。另外,对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和潼关失守、玄宗出逃,杨国忠都难逃干系。在这种情况下,杨国忠已经成了众矢之的。不仅是禁军将士想要杀他,上至太子,下至普通老百姓,没有一个不恨他,不希望杀了他。正是在这种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普遍情绪下,陈玄礼才发动禁军将士,制造了马嵬之变。所以说,杀杨国忠,才是这场政变的主要目标,至于杨贵妃之死,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杨国忠牵连的结果,只能说是这个事情的副产品。
· | 体重138斤的杨贵妃为何受到唐玄宗宠爱? |
· | 杨贵妃故里 |
娱乐体育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