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嵩山中学】《弟子规》教我长智慧
http://heilongjiang.dbw.cn   2010年01月04日 14:27:18

  作者:嵩山中学 一年一班 王雨杭

  很多人说《弟子规》里的道理很简单,早就知晓,我很是羡慕。因为有很多道理我是在学习了《弟子规》之后才真正懂的,《弟子规》长养了我的智慧,震撼着我的心灵。我常常在想,如果我早点知道这些道理,也许我的人生际遇会大不相同。我学习《弟子规》有四点体会: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第二,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第三,为人要谦虚;第四,要找准人生目标。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一个人而言,应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最先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些都是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做不到。以前觉得父母爱子女都是非常自然的事,身在福中不知福,无法体会父母的辛苦和委屈。“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父母辛苦供养我读书,而我却不够努力,让他们非常失望;父母委婉的建议,我不但不听,还会觉得烦,有时甚至故意做些让父母生气的事;出门在外,我也不懂得好好爱惜身体,让父母担忧。所以学了《弟子规》才知道,读书、事业和身体的好坏,不只是自己一个人的事,要想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现在我要努力读书,好好学习,勤奋工作,一日三餐,注意营养,出门小心,照顾好自己,父母知道了一定会宽心。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好的前程,希望能给操劳的父母幸福生活,希望能让他们为我而感到自豪。其实做到了也只能算是对父母小小的报答,怎么可以不努力去做呢?

  佛法里说人有四种恩德必须报答:父母、师长、国家和众生。上面已经提到了父母之恩;老师的恩德,启发我们的智慧非常的大;今天如果没有国家,没有一切的施政,我们就没有办法生活在安定的社会里头;我们今天所享有的一切,都是一切众生努力才有的结果。我常常从电视电影里看到外国人吃饭前会念祈祷文,都是些感谢的话,而且还有感恩节,专门抽时间来想想如何感谢那些对自己有恩的人。时常怀着感恩之心,念念想着别人的恩德,人才不会那么自私,不会有那么多的不满和怨言,人才会活得开心,社会才会和谐。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现在人那么多,交起朋友来却不那么容易,而且奇怪的是,与远在天边的陌生网友聊得不亦乐乎,与身体的熟人、同事、同学、兄弟、姐妹、夫妻的关系反而很紧张。有人说,这是距离产生美。我高中的一个物理老师用物理学原理解释就是“接触越多摩擦力越大”。“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现代人都有点太过自我,甚至自私,与人交往时把财物看得重了些,言语上也不够忍让和恭敬,所以“怨”和“忿”就慢慢的积累起来了。要想让别人喜欢与你相处,你的态度首先要恭敬,行动上要多为他人着想。“为他人着想是第一等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所谓做人难,不就是难在这里吗?我们有时候会觉得敏感度不够,其实是缺乏平日的训练。“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弟子规》让我知道在平时的一些小事上,在人前人后,在独处时都要持恭敬的态度,恭敬才会成为一个人自然流露的品质。

  恭敬与谦虚是分不开的,没有内在的谦虚,很难真正做到对人恭敬。“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虽然从小就念过许多诸如此类的名言警句,但我却一直没有意识到谦虚是一种极其优美的品质,反而常常争强好胜,骄傲自满,目中无人。回想一下,骄傲自满的的确确给自己招来了许多损伤,也让自己落后于别人一大截。“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是我最喜欢的一句经文。一个人的能力再大,总会有限,人无完人,人总有缺点,所以需要别人的帮助和提醒。一个人只有一双眼睛,一对耳朵,看到的和听到的范围是非常窄的,如果能虚怀若谷,就好像多了许多双眼睛和耳朵,看到的和听到的范围就扩得很大,那么就会走得更高更远,取得更大的成就。而且如果有“闻誉恐,闻过欣”的心量,还能让自己活得开心许多。我以前是个“闻过怒,闻誉乐”的人,喜欢听表扬的话,不喜欢听批评的话,所以被别人批评一下,会不开心很久,而且还会为自己找种种理由,现在才知道这对自己毫无助益。现在面对批评,脑子里就会浮现《弟子规》的这句经文,所以不但不会生气,还很高兴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让自己有改过的机会。

  《弟子规》教人向善,长养人的德行,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而我也是想从《弟子规》学到做人的智慧。人生是一个过程,过得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从这句经文让我明白了要以“德学”和“才艺”为重。以前读书奋斗的目标就是一个学校接一个学校的考,完全是“升学主义”,大学毕业后,好像目标一下就没有了,开始要为生活忙碌奔波。但是忙了几年,一直都不怎么开心,在这个花花世界,想到为什么别人过得那么好,心理很不平衡,甚至还会有些愤世嫉俗,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没有奋斗的动力,活得很累。现在通过学习才知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所以我大可不必去羡慕别人取得什么样的成就,获得多少财富,过多么奢侈的生活,而是要把“努力学习,积蓄力量,努力工作,贡献社会”作为人生的目标。因为如果以外在的物质作为追逐目标,无论多少都不能让人感到真正长久的快乐,而如果能“止于至善”,能“明明德”,能“亲民”(能让自己本有的善良彰显开来,影响周围的人,对社会有所贡献),这种快乐可以充满人生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过程,这种快乐我想应该是可以带入坟墓并影响后世的,应该不会让人的一生有什么遗憾。

作者: 王雨杭    来源: 哈尔滨嵩山中学     编辑: 李芊慧